明朝在建州对女真的两次犁耕
一、明初与女真族的关系
1368年,朱元璋打着“驱逐路虎,恢复中国”的旗号建立了明朝。但是,朱元璋对元朝如此辽阔的疆域动心了。结果他承认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并仓促下令修改元朝的历史。此外,他还向东北、青藏、河西、西南等地派遣使节,试图使这些地区的部落臣服,从而全面接受元朝的遗产。
明前疆域
这些地区的土司、酋长、酋长看到蒙古人被明朝打得落花流水,于是纷纷拍下明朝的威风,纷纷宣布臣服,并接受明朝的官印。1371年,辽阳巡抚刘一投降,明朝在此设立辽东都司,开始经营东北。随后,明军在东北大败二十万大军,于是努尔哈赤六祖帖木儿也向明朝投降,朱元璋册封其部为建州卫。
到了永乐年间,又进一步在女真各地招兵买马,使得东北基本纳入明朝版图。为此,永乐皇帝在黑龙江口设立了奴隶司。当然,这个连存在的时间很短,驻军也很少。1434年,努尔戆徒部被放弃,这表明明朝放弃了女真地区。虽然当时明朝还在东北册封了数百禁卫,但都是以女真酋长的名义册封,实际上并没有人驻守。
努尔干都斯地图(永乐年间,多燕三部已向蒙古投降)
女真族废除努尔干都斯后,与明朝的关系从军事隶属演变为朝贡关系。所谓朝贡,就是周边国家和部落向朝廷“进贡”,朝廷给予丰厚的赏赐。朝贡贸易是明朝对周边国家和民族推行的一项吸引政策,希望“万国来朝”,显示自己的国威。女真族通过向明朝进贡获得了大量物资,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永乐皇帝之后,明朝国库逐渐枯竭,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朝贡贸易。于是,郑和下西洋停止了,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朝贡”数量和规模也受到了严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周边民族会争夺朝贡特权,也会入侵明边境,弥补有限朝贡的损失。明英宗的“土木堡变”是由明朝限制瓦拉贡的规模而引发的。
同样,这些情况也发生在女真部落中。于是,女真内部开始混乱,明朝东北边疆开始不稳。在更深层次上,女真族与明朝的冲突客观上反映了明朝治理东北的失败。明朝只是名义上册封女真族,以朝贡为纽带连接双方,不可能实际管理黑龙江地区,也就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东北的稳定。
第二,建州三味的出现
最初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建州女真分为三个部落,即窝多里部落、胡力盖部落和温韬部落,合称三万户。1384年,建州三部投降明朝,朱元璋有意在此设三万禁卫。但是因为北元在东北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强的,所以明朝的三万禁卫并没有建立起来。1387年,明朝打败那霸楚,终于把北元势力赶出了东北。当时明朝设置了三万禁卫。
元代建州女真的分布
但由于黑龙江流域鞭长莫及,明军难以深入。第二年,三万魏被迫撤回辽东。三万魏撤退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野蛮的女真进攻明军,明朝军饷困难,不得不撤退。因为野蛮女真的进攻,建州女真也被迫南移至图们江流域。建州女真的南迁有利于与明朝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1403年,胡力改革部长官阿哈向明朝投降。到了明朝,他所在的部门被授予建州卫的称号,阿哈被授予建州卫军民统帅的职位。1404年,窝多里部首领蒙格帖木儿被册封为建州都督。1411年,猛哥帖木儿东移,明朝将多多里部册封为“建州佐为”。
建州女真的迁徙
沃多利部东移最重要的原因是蒙古的入侵。帖木儿·蒙哥曾跟随永乐皇帝北伐蒙古。帖木儿蒙哥得到了明朝的支持,势力不断壮大。1423年,辽东女真千户造反,猛哥帖木儿领兵反叛乱。结果遭到攻击,猛哥帖木儿战死沙场,沃多部也是一蹶不振。这一事件被称为“阿木河的变化”。
此后,波多利部被迫迁移到紫苏河,进一步依赖明朝。1440年,丐帮也在李满洙的率领下,迁至紫苏河畔的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帖木儿死后,他的哥哥樊查和儿子董善争夺部落首领,于是明朝增加了建州右卫。于是,建州三味的成立就出现了。三味之间关系密切,相互通婚,逐渐形成部落联盟。
辽东都司和建州三味的地位
当时正是明英宗时期,朝廷非常腐败,边塞将领也是如此。1464年,明朝对女真族的贡赋规模进行了限制,将建州女真族的贡赋数量限制在100个以内,而海西女真族的贡赋数量不允许超过50个。明朝边兵严格审查辽东的贡品数量。明朝的朝贡减少,让这些女真部落不满。此外,边防士兵也会趁机搜查,这就造成了民族冲突。于是,辽东的危机逐渐显现。
三两次“犁扫孔”
明朝的朝贡政策减少后,建州部落大为不满。于是,东山聚集了建州女真和部分海西女真部落,约1.5万人,开始入侵辽东地区。到了辽东,他们疯狂抢劫,包括人和牲畜。明朝派使者来质问,他们当即表示服从,即“阳有效顺,阴抄掠。”
女真人
从1449年到1467年的10年间,辽东几乎没有太平,使得辽东经济破败,百姓担忧。1467年,成化皇帝派使者带着圣旨来到东山,给了他最后的警告。董山又故技重施,认罪,并亲自去北京道歉。然而,要求更多的奖励被明朝拒绝了。于是,董善达一怒之下,扬言要回去带领女真攻打明朝。
如果董山真的回归女真,必将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就像辽天佐皇帝把完颜阿骨打放回去一样。女真人生活在白山和黑水的山寨里,擅长运动战和游击战。明军对他们束手无策,长期采取保守的防御政策。
赫图阿拉
当时,礼部主任高冈向成化皇帝建议将董善拘留。于是成化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下令广宁大将军赵复扣留董善等216人。此事一出,董善达怒不可遏,掏出刀来刺死兵士,落荒而逃。馆内100女真听到此话后,也持刀厮杀,被明军拦截,当场逮捕。此事发生后,总兵李富、李冰认为战事不可避免,于是出战,请求征讨。
1467年9月,成化皇帝发布命令,要求辽东军队讨伐建州女真,并警告海西女真不得与建州女真结盟。随后,李富、李冰率领2.6万大军分五路向建州女真推进,朝鲜方面也派出1万人进行援助。9月20日,朝鲜军队侵入湖里改革部,其长官李满柱被杀或被俘。随后,明军也进入建州,斩杀638人,俘虏510人,夺回165被劫掠的人。不久,董山被处决。
但建州女真战败后,并没有停止战争,而是继续入侵辽东。为了防止建州的报复,明朝大力修缮辽东边墙,新建了开元至丹东的东边墙,目的是为了防御建州女真。但是辽东边墙挡不住建州女真的侵扰。1472年,建州女真入侵辽东,杀死修筑辽东边墙的士兵160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在1479年再次联合朝鲜,发动了第二次建国围剿战争。这一战,明军阵亡695人,俘虏486人,攻破450座寨子,收获战马千余匹,盔甲无数。要知道,建州女真最初的人口只有几千,成化也只有1.2万,是女真三大集团中最小的一个。可以说损失相当惨重。
那么明朝为什么真的不能“灭其种”呢?事实上,从战争的过程来看,明朝并没有真正执行屠杀政策。如果进行屠杀,那么建州的女真部落成员就可以北上黑龙江,明军就很难到达了。另外,大屠杀的实施肯定会引起西海岸女真人的反感,可能会加速女真部落的统一。这是前车之鉴。当年金国的“减员”政策,让蒙古崛起。明朝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首恶斩。尽量不要滥杀无辜。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无辜的人难以逃脱。
经过两次“犁耕扫穴”,建州女真部遭遇大灾。此后,建州女真不得不停止与明朝的战争。董善和李满珠的后代选择忍辱负重,再次接受明朝封爵,与之通商,大力进口耕牛和农具,发展农业生产。同时,明朝还放宽了朝贡的限制,使得建州女真每年的朝贡规模达到900人,成化后期增加了1.200多人。建州女真向明朝进贡,一直到1523。
综上所述,成化年间的两次“耕扫穴”都是建州女真对辽东的侵扰造成的,其错误在建州部。经过两次战争,建州女真和明朝得到了60年的和平,辽东相对稳定,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但两场战争对建州的打击很大,在建州的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明朝虽然调整了朝贡政策,却无法消除这种仇恨。60年后,随着明朝的衰落,我们还能应付女真的狂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