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四位唐僧师徒的形象分析与考证
猪八戒:表面丑陋,好色贪财,但内心善良。
沙僧:相貌平平,内心忠诚,不善言辞,默默奉献,孜孜不倦。
唐僧:正义的捍卫者,心地非常善良,带领没有力量的弟子,借助观音的魔咒控制孙悟空的行为。他有心计。
《西游记》中成功的艺术形象不多,大部分人物缺乏生命力,但有几个成功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第一,孙悟空。这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也是中国所有古代小说中最成功、最知名、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之一。
(1)图像来源。
我说过很多次,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相关背景和资料,自己的观点可有可无。孙悟空的形象从何而来?有两种视图:导入的和本地的。
1,进口理论。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是胡适。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不是国货,是印度舶来品。它被认为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奇猴子哈努曼的中国翻版。他说,“中国与印度有着1000多年的密切文化交流,无数印度人来到中国。这样伟大的哈努曼故事不会传到中国。所以我假设哈努曼是孙行者的根基。”郑振铎在《西游记之进化》中表示同意。陈寅恪先生也肯定美猴王与印度传说中的美猴王有关。全国解放后,这种说法逐渐沉寂。但在1978印度舞团访华后,这种说法又活跃起来。古(人民日报,1978.11.13)的《孙悟空与印度史诗》和季羡林(世界文学,1978.2)的《罗摩衍那》重新呈现。特别是,凭借其对梵语和古印度历史的深厚知识,季先生讨论了孙悟空和哈努曼之间的关系。他说:“虽然有些人否认这一点,但他随机变形的巨大魔力可以在佛经的中文翻译中找到,也可以在《罗摩衍那》中找到。”
2.国内理论。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是鲁迅。胡适的进口论发表后不久,鲁迅就进行了反驳。他说:“我原以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一种没有依托的气(传说中禹治水时的淮河怪物,就像猿猴一样)。”他提出了三个理由来反驳:第一,制作《西游记》的人没有读过佛经;第二,中国翻译的佛经里没有这个形象;第三,作者吴承恩读过很多唐朝的传说,所以受影响很大。后来,冯、和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稿》也不同意舶来说。在梵文文献中,金克穆认为两个猴神的形象是不同的,汉译佛经中也没有提到这个猴神和他的猴宫,而且猴神和他的猴宫的故事也是后期的,所以两个猴神的故事不能证明任何关系。《罗摩衍那》还没有被翻译成我们的语言。刘在《西游记及其他》一书中认为,两只猴子的相似只是巧合,世界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撒旦和孙悟空,普罗米修斯和鲧,和所罗门王。这不谋而合。
两个学派的领袖都是学术领袖,很难竞争。我个人同意胡适的观点。首先,没有支撑的气就像猿一样的说法是很晚才出现的,在佛教已经遍布中国之后。唐朝以后有这个传说。唐代李公佐写《容帘内聊》,自称得《古越渎经》,里面说禹治水时,用铁链锁住猿猴般的淮水神无依之气。顾精是他自己发明的。但是当民间传说有依据的时候。李昭与龚左同时,在《唐史补》中也说,有人在水中发现铁链,穷得得了青猕猴。“后有考《山海经》云:‘水兽善作害,于锁军山下,名无奇物。’“这个版本没有《山海经》,就算有古版,也看不出和猴子有什么关系。所以胡适大胆假设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其次,《西游记》写小说的人有没有读过佛经并不重要,因为早期的佛教故事里已经有猴子了,没有证据证明小说作者没有读过佛经。我想小说作者一定是读过佛经的,因为它对谈论佛教相当精通。第三,《哈努曼》没有收录在汉译佛经中,《罗摩衍那》没有翻译成中文,并不代表中土世界的人不会知道这只猴子。古代中印两国文化和商业交流频繁,口头文学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不排除,但也是必然的。那么,为什么非要说这种印度妇孺皆知的形象不可能流入中国呢?
当然,你也可以以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猴神为原型。关键是有道理,坚持下去。
(二)形象的含义
相对于杜丽娘和《金瓶梅》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形象相对简单一些。主流无非是敢于反抗,武功高,忠心耿耿。这方面的资料很多,你可以自己找。我主要是想介绍一下人物的意义,就是通过这个形象我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1,思想意义。这个形象,作者想让他被视为一个“为理想献身”的英雄,一个模范中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改造”的象征。人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作者肯定的,但追求应该是规范的,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而不是一味的瞎折腾。在他身上,更多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
虽然前七章和后七章的描述是统一的,但思想含义却明显不同。前七回已经被佛祖从石猴出生写到五指山脚下了。从作者的本意来说,写的是一只未受污染的猿猴,为了长命百岁,去求佛法,掉进了左侧门,最后被世人举报。这样就解释了“心生诸魔生”的佛教。不求佛法,虽不附身,却无法超越业障轮中的六大司。但今天的读者却常常能读到对自由的向往和自然社会对个人的压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欲望和要求也就产生了。然而,自然和社会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以至于人们的欲望和追求不得不受到限制。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必然与环境发生冲突。当然,最终个人总要做出更大的妥协。我们在作品中大闹天宫的故事里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结论。但不能说这种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没有意义。因为只有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人类才能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就像解析几何中的双曲方程,总是在向终极目标逼近。
最后九十章是冒险的主题。作者想通过取经来说明修行禅的不易。他需要随时克服外界和自己的干扰和限制,全心全意地往前走,最后他才会快乐,才会修行佛法。但在阅读时,和阅读其他探险作品一样,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启示:一种是相对简单的,即幸福的生活、崇高的境界、完美的人格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必须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另一层更隐秘。其实《奇遇》的剧情发展过程与马克思对神话的判断如出一辙,都是人们渴望借助非自然的力量实现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象征着人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它可以激励人们相信自由一定会战胜不友好。顺便说一下,大多数神话都可以归类为冒险母题。
2.美学意义。这个神话人物不是现实中可能出现的人物,但有现实基础,否则得不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他是天生的石猴,却生活在一个类似人类的社会里,先后进入仙界和佛界。所以他是猴,是人,是神。兽性、人性、神性统一在他身上。作者紧扣这三点来写这个人物。作者没有离开这个人物的动物属性。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杖。师徒被金角王捉了三十四回,逃得像个小妖,脚在帝旁,八戒吊在上面说:“你虽换了头,还没变成驴。你屁股上那是二本名著吗?”所以我认识你。“这是作者写这个人物时的一个基本原则。他一直记得自己是猴子,所以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这一点。就算变成庙了,还是没办法换尾巴,只好放后面当旗杆,被二郎神看到。不仅外表如此,行为上也是挠头,好动好动,一刻也不安分,与猪八戒的懒惰、不愿意动形成鲜明对比。当他在车上时,他试图在冥想中比赛。他一听就慌了,说自己是踢天打井,搅海渡河,背山捉月,换星移物,却怕打坐。就算把自己锁在铁柱子上,也要爬上爬下。作者就是这样,让读者永远不会忘记他是一只猴子。这当然比《取经》里猴子变白衣秀士生动多了。但他有情感等人性,尤其是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从敌视反抗既定的社会秩序,转变为投身正义事业的英雄。这些行为都能激发人的进取和积极精神,与颓废和消极无关。而常人所具有的一些性格特征也是他自己的,比如乐观幽默,争强好胜,戴高帽自吹自擂等等。,这些也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亲切感,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读者眼中,他只是一个长相怪异、活泼的家伙。同时,他也是神。他有一个金箍棒,重13500斤,擅长降魔,上天入地,僵头七十二变。现在他可以站得高高的,变成一只苍蝇,钻进一个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作者几乎给了他所有能想到的神奇力量。猴、神、人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这个艺术形象中。没有任何意义,永远不会再是这个。而这三点都有一个* * *名字。比如这个小家伙像猴子,他说的是猴子;而且这家伙在谈论人的时候像孙悟空一样聪明;而这可以像孙悟空,说的是上帝。在中国以前的文学画廊里,没有一个形象能做到这一点。
这一形象在神怪小说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突破,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一大收获和一大进步。
第二,猪八戒。在作品中,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思想和审美意义。他与孙悟空、唐僧形成鲜明对比,各据三角一角,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他和孙悟空都是浪漫主义精心塑造的不切实际的人物。正如谢所说,孙悟空是“意大利之神”。他虽然躁动不安,但始终在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难免走弯路,但只要加以引导和约束,就能达到人生最高最纯粹的境界。而猪八戒则“意兴阑珊”,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享受的向往,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但与躁动不安的“心猿”相比,猪八戒身上往往体现出的负面情绪并不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因为前者毕竟是驱动力,后者大多是制动力。两者都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孙悟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更多的积极因素,比如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种宗教奉献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与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相一致,给人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他是一个英雄角色。但猪八戒更多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这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这是小农经济下* * *工人的相同特征。这种人的优点和缺点他都有。
这个人最突出的毛病就是自私。无论如何,他总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他性格中的几个弱点。
首先是短视,做事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远见。取经,他也知道这是一件大好事,功德无量,于是在观音的劝说下,同意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但他出家时并没有孙悟空那种巨大的危机感和迫在眉睫的改过自新、追求解脱的愿望,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功利的考虑。所以,一被孙悟空收下,剃度出家,准备随唐僧去西天,高老就透露了自己一日三餐安于,妻子陪着热炕头生活而不出家的想法。“老公,你看我这浑家,我怕我们过不去,所以我们可以回关,还和你做女婿过日子。”被孙悟空激怒后,他解释道:“师兄,不是我乱说。一会儿怕会出点差错,但又不是和尚出了差错,老婆结错了婚,两个人都耽误了?”在取经的路上,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每当遇到困难,他就打退堂鼓,分好行李,依然回高老庄当女婿。
第二是懒惰。这在作品中非常突出。能偷懒就偷懒,让他在山上巡逻,他会找个地方躲起来睡觉。
他作品中最突出的弱点是情欲。当然,他最大的弱点就是好色。按照中国的传统伦理,男女关系上的污点是英雄必须避免的。在他的作品中,唐僧是不守纪律的。比如《女儿国》和《蜘蛛精》中,他坚决不肯上床,说明他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自己凡人的世俗欲望,还没有达到坐以待毙的境界。而孙悟空是个英雄,她不擅长女色。而猪八戒则是色欲横流的高手。作者强调了他的这一弱点。上辈子被贬为天蓬元帅,因为他酒后月中非礼嫦娥。虽然我误投了猪胎儿,但本性难改。他的收养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取经的路上,他在这方面犯了错误。在《观音》中,包括骊山母亲在内的四个女人被邀请试听唐僧一行。只有他是最活跃的。他甚至说,如果别人拒绝收养他们的妻子,他不仅可以自己娶三个女儿,甚至他的岳母也可以一起娶。在蜘蛛精里洗澡是大胆的骚扰。取经途中,别人义无反顾求佛,他却偷偷攒私房钱,用银子塞在耳洞里。
但他也有小制作人的优势。虽然他经常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偷懒,但是取经路上最重的工作总是由他来承担。他从头到尾挑选了所有的行李。荆棘岭开道,八百里荆棘一夜夷平。稀稀落落的柿子洞变成了大猪,一路干净污秽,立下了大功。
他的个性色彩也很丰富。如果说孙悟空是猴和神的结合体,那么作者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就写了他的猪和神的特点。他的食量惊人,整天想着,一看到食物就抢着吃。在寇老师家吃饭的时候,我把接下来三天的饭都吃了,走的时候把馒头、花卷、蛋糕、烧糊的水果放了一地。这是为了抓住猪贪婪的一面。当然,这样看这个人物还是肤浅的,作者写出了他的傻和聪明的结合。人们常说某某人笨得像头猪,但在某些国家,警察把猪驯服成了搜毒专家,也就是说,天生的猪本身就有这两种特征。不管孙悟空还是唐僧,都叫他书呆子或者流浪汉,但他真的是书呆子。当孙悟空向他投降时,他用棍子打破了詹韵洞穴的门。他生气地吼道:“你真是又累又懒。与你何干?你弄坏了我的门?去看看法律,破门而入。那个混蛋犯了死罪。”在你死我活的搏斗之前,跟一个要他命的对手谈这个,真是迂腐。他去博悦洞找师父,洞主黄袍怪笑着说:“我家有个唐僧,我从来没有冷落过他。我会安排一些人肉袋子和他一起吃,你可以进去吃一分钱。”他连师傅是佛教徒只吃肉都不知道,更别提人肉包子的常识了。他相信这一点,真的要打破它。幸好被沙僧抓住了。头脑真的很简单。说他是傻子一点都不夸张。
但他也有很多小聪明。唐僧放逐孙悟空后,被白俘虏。无奈之下,他只好请孙悟空出山。孙悟空问他:“你这呆子,我走的时候,再三提醒他说:‘如果有恶灵捉到师父,你就说我是他的大弟子。’你为什么不说我的事?”猪八戒这时灵机一动,抓住了孙悟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弱点,编了个谎说:“师兄,他没说你还好,只是说你,却无言以对。"然后他撒谎说:"我也有一个叫孙猴子的大哥哥。他无所不能,擅长降魔。他来的时候叫你下场不好!那怪听了,更加生气,骂道:“什么猴子,我怕他!如果他来了,我就剥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啃了他的骨头,吃了他的心!饶了他吧,我会把他剁碎,放在油里炸。“这一段是《西游记》中著名的孙悟空,真的让孙悟空大怒,马上决定出去。更让他聪明的是,无极之国除掉了妖怪。妖怪变成了唐僧,连孙悟空都认不出来了。他甚至劝真唐僧念魔咒,结果假唐僧暴露了。他还借机让一直欺负自己的孙悟空吃了哑巴亏,吃了苦头。
他也是他作品中最滑稽的人物。作者用漫画游戏的笔法来描写这个人物,毫无疑问,他性格中的这些漫画因素是属于人的。作者用轻松调侃的心情写出了这个喜欢的角色。我常常想,作者写这个人物的时候,恐怕常常会忍不住笑出来。他对这个角色的态度就是对一个心爱的顽童,看着他调皮捣蛋,时不时冲进一些收不回来的灾难。真的是“最爱的小孩流氓”。在平顶山上巡逻,他又懒又困,还想撒谎骗人。作者刻意用滑稽的漫画笔法描述。孙悟空变成啄木鸟,啄他的长喙。他冲着怪物大喊,抡起钉钯,就像堂吉诃德和风车搏斗一样。当我发现那是一只啄木鸟时,我聪明地猜到那只鸟把它的嘴误认为是一棵寻找昆虫吃的枯树。后来把三块青石当成了唐僧悟空和沙僧,进行了一次谎言排练。作者对他类似顽童的坏习惯善意一笑。他在作品中编造的谎言,除了鼓舞孙悟空,从来没有成功过。都是让人一眼就看穿的把戏,从而展现出他憨厚的一面。正是这种憨厚老实和他自以为聪明而努力表现自己之间的不和谐,构成了他的喜剧性格。从不接受教训,所以笑话不断。
这个人物代表了比孙悟空更广泛的民族性格。
第三,唐嫣。他是佛经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取经活动的领导者,是一个不愿死,想去西方获得真经的虔诚的理想主义者。他向唐太宗保证:“我会牺牲生命,努力工作,直到上西天。如果我不到那里,我将无法了解真相,即使我死了,我也不敢回国,我将永远坠入地狱。”其实在取经的路上,他吃的苦最多。一是因为其他几匹马都是神仙,各种神通,只有他是凡人。第二,所有的妖怪都是冲着他的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肉来的。但他坚持了十四年,初衷不变,满腔热忱。同时严格遵守戒律,眼不看邪音,耳不听淫音,无恶念。他把那张美丽的脸看做污垢,把金球看做尘埃。是名副其实的圣僧。连妖都知道自己是个“修行十年的好人”。
他在藏经中的核心作用不容忽视。说他无足轻重,不符合工作实际。他让三个来自妖怪的弟子不断克服离心倾向,用坚定的信念激励他们,最终完成了取经的壮举。就连沙僧也能看清楚这一点。“天下只有唐僧取经,从此再无孙猴子取经之说。”孙悟空自己对猪八戒说:“你我只能支持他,让他活着。这些烦恼我们管不了,也拿不到。就算我能先去见佛祖,佛祖也不会给你我的好。”这就强调了唐僧在这个集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不过看过作品的人对这个人物多少有些反感。要说的太多了。他有很多常人不能容忍的缺点。一个是懦弱。每当大师和他的弟子们进入他们的作品中的不毛之地时,他们总是写“长者被吓坏了”或“流下了眼泪”,这是一种陈词滥调。就连猪八戒也曾说过自己是“老大没用”。二是无情,有时甚至自私。孙悟空为他冒生命危险,他却一直念咒语给孙悟空听,甚至把他的头箍得像个葫芦,不肯罢休。孙悟空曾对观音菩萨说:“我的弟子舍命救其恶势力,就像老虎从口中抢脆骨,龙在背上露鳞。只希望回归正果,洗去罪恶。我才知道那位长辈忘恩负义,断绝了好关系。”有一次我当着师父的面抱怨说:“师父,你老人家真没心没肺。我辛辛苦苦为你弄到了经书。现在我杀了这两个贼,叫他告我。虽然是我做的,但是是为了你。”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第三,人妖颠倒,是非不明。他特别容易轻信,多次上了小妖精的当,但还是很固执。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昏庸。三个徒弟中,孙悟空是最靠谱的一个,但孙悟空是他最不喜欢的。就职业素养来说,猪是最差的,总建议摊行李,但因为嘴甜爱八卦,最讨他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