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版《红楼梦》,但很多中国人认为它不如《红楼梦》。你怎么想呢?

很多人对《源氏物语》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很多读者觉得这本书稀里糊涂。

的确,如果不仔细看这本书,真的很容易被迷惑。毕竟这本书被誉为“长河小说”,是一部杰作,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一样。据说西方有莎士比亚研究,中国有红学,日本有源氏物语,被称为“大和民族的灵魂”,日本人视之为“国宝”。

当然,书的质量也不是日本的。很多人觉得《源氏物语》不如《红楼梦》。个人认为,除了个人喜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日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毕竟不是自己的文化。

客观地说,写于1001至1008之间的《源氏物语》,比老曹的《红楼梦》早得多,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可低估。

这部小说描写的社会背景是平安京时代,是日本封建等级制度最鼎盛的时期。小说作者紫式部用了近百万字写了日本四代天皇(通户天皇、朱雀天皇、冷泉天皇和今天的神)的历史。

书中用近400个字的篇幅展现了当时日本的衣食住行、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许很多人对这部小说描写的贵族公子源氏令人震惊的畸形爱情印象深刻。

源氏幼年丧母。他的父亲通胡皇帝为了弥补他小时候缺少母亲的照顾,让他和继母藤壶亲近。结果他从没想过源氏对继母的感情,从依恋到爱慕。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这样畸形的爱情,当然是注定要被拒绝的。为了延续对继母的这种特殊感情,源氏从别的女人身上寻找藤壶。结果这个公子哥不是忠于一个人,而是看到一个就爱一个,也就是所谓的“情人”。

小说虽然主要描写了日本天皇和贵族的颓废生活,但也有不少对普通民众、中下层民众和女仆的描写。

许多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华而不实的小说。事实上,它不仅描述了男女之间的浪漫关系,还反映了当时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经济、民俗、审美趣味、文化思想和妇女地位。而这部小说也充分体现了日本哀物的审美文化。据统计,书中的“丧”有几千个,可见日本人在审美这方面是多么的“敬业”。

比如第一部小说《通胡》写道,皇帝自从换了衣服之后,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这种感觉给人的感觉不是轰轰烈烈,而是一种寂静感。书中写道:

“哭如虫声,为宫人添泪。”

透过文字,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皇帝的悲痛,马劳“断肠人在天涯”的视线感顿时跃然纸上。

沙奇霍科

又如源氏的老父亲铜锅庭去世时,小说写道:

"雪花在飘散,风在猛烈地吹着."众人望雪吟“岩井冻已晚,繁华空园寂寥,人影渐稀一去不复返”等哀歌。

通过文字,读者可以瞬间感受到一种无限的悲凉感,以及日本人对物哀的深厚文化氛围。

另一个例子是书中对紫色上方遗迹的描述:

"那一头浓密的黑发依然闪亮美丽。"

沙奇霍科

人都死了,头发还是和一个活着的美女一样。这种遣词造句的描写可谓登峰造极,充分刻画了当时活着的人对死去的美人是多么的难过和惋惜。

比如源氏建了六座宅邸,用春夏秋冬的山水来装饰,然后把心爱的女人安置在六个院子里。这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也深深体现了日本人对物哀的精神。

类似句子的描写太多了。樱花、雾、霜、雪、阳光等。书中所写的一切都揭示了一个人对情感的感知和对自然的改变,或喜或悲,或悲...

《红楼梦》里有对这类事情的哀莫大于心死的精神,但比不上日本人“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非要说《红楼梦》体现了物哀精神,林黛玉就不得不提了。

在她的身上,这种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比如《黛玉葬花》就是经典场景。因为花生怜惜,一个花葬仪式都没有。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吃饱了没事干。通常只有心思细腻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心境。

总之,作为一部世界经典名著,《源氏物语》仍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有仔细研读才能理解其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