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5电子书下载(高分悬赏)
我这有txt格式的,要不?把邮箱给我,我给你发过去
先贴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看看是不?
有事百度消息联系啊
明朝那些事儿5
第1节:第一章 致命的正义(1)
--------------------------------------------------------------------------------
第一章 致命的正义
严嵩的反击
严世蕃入狱了,严嵩倒台了,在很多人看来,徐阶同志的屁股即将挪到首辅的宝座上,事情已经圆满结束。
有这种看法的人,大致是不懂政治的,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好商量,但只要涉及到利益二字,翻脸会比翻书更快。
而翻脸的程度及其表现方式,就要看利益多少了,动嘴动手,还是动刀子动导弹,都取决于此。要知道,平时上街买菜,为几毛钱都要吵一吵,而在皇帝不大管事的当年,首辅的宝座就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最大的利益,不打出个天翻地覆、沧海桑田那才有鬼。
徐阶清楚这一点,严嵩自然也知道,几十年的政治经验让他很快由震惊中恢复平静,并开始积聚反击的力量。接下来,他将用行动告诉对手,自己之所以能够屹立政坛二十年不倒,绝非偶然。
徐阶,让你看看我真正的实力吧,较量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严嵩之所以能够超越之前的杨廷和、郭勋、张璁、夏言等人,成为最为强大的权臣,靠的绝不仅仅是严世蕃的聪明,还是他的同党。因为一直以来,严嵩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严嵩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势力,一个利益***同体,我当了郎中,你就是员外郎,我当了侍郎,你就是郎中,大家***同进步,***同发财。
现在徐阶竟然要整治严大人,那还得了?老婆才买了首饰,儿子要上私塾,我还指望升迁,你徐阶敢动我们的饭碗,就跟你玩命!
刑部右侍郎鄢懋卿就是上述人等中的一员,自投靠严嵩以来,他做了很多坏事,正是在他的建议之下,杨继盛最终被杀,作为回报,他获得了管理盐政的美差,捞钱简直捞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之前嘉靖同志每年只征六十万盐税,他上任之后,竟然要求改征一百万,既可以讨好皇帝,又能够趁机敲诈地方,不愧为奸人本色。
所以当严嵩下台的消息传来时,他立即找来了严党的同伙,紧急商量对策。鉴于严嵩已经退休回家,在仔细分析形势之后,鄢懋卿决定了第一步行动计划--解救严世蕃。
作为严党的智囊,严世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眼下最重要的,是把这位仁兄捞出来,让他拿个主意,大家这才好办事。
但这件事谈何容易,严世蕃由皇帝下旨查办,涉及严重经济犯罪,住的是京城模范监狱,不是打架斗殴关进派出所,等人担保就能搞定的。
更麻烦的是,这件案子是皇帝交办,按例由三法司会审,而所谓三法司,是指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所以要想捞人,必须摆平这三大部门,一个都不能少。
鄢懋卿是刑部右侍郎,刑部的事情自然好办,但严嵩已经倒了,内阁没有说话的人,大理寺和都察院怎么解决?
这就是鄢懋卿面临的大致情况,看上去确实很难办,但事实结果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经过三法司会审,一致认定严世蕃贪污罪名成立,查实金额***八百两,着令发配雷州充军。
多年的工部侍郎包工头兼机要处长,原来只值八百两,还真是个吉利数字。
当然了,处理结果也不可谓不重,所谓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雷州,在当年是著名的蛮荒之地,到那里充军十有八九回不来。
但历史对我们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缓可以转无期,无期可以转有期,有期再转保外就医,事情就解决了。严世蕃自然也不例外,但他的方法比较简单--逃跑。
这位兄台刚走到半路,不知是买通了押送人员还是自行决断,竟然就这么跑了回来,按说要是逃犯,总得找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藏起来,起码没有人认识自己。
可严世蕃实在是艺高人胆大,他竟然跑回了江西,堂而皇之地住下来,照常上街买菜东游西逛,比衣锦还乡还衣锦还乡。
重大贪污犯变成八百两,充军充回了家,严党的势力确实超出了徐阶的想像,但当他正准备回击时,皇帝突然下达了一道谕旨,正是这道谕旨使事情再次失去了控制。
第93节:第十章 敌人(20)
--------------------------------------------------------------------------------
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
第三件事,才是一切的关键所在。
自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起,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
他开始消极怠工,奏疏不及时批示,上朝也是有一天没一天,大臣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最近头晕眼黑,力乏不兴。
既然身体不舒服,那就歇会吧,在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看来,这不过是个生理问题。不久之后,没准还要陪这位仁兄去天坛拉练,等一等就是了。
一直等到死,他也没能等到这个机会。
到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兄算是彻底不干了,不但不上朝,除了内阁大臣外,谁也不想见,每天闷在宫里,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怠工二十多年,看这个势头,这孙子打算打破这一纪录。
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在明代历史中,有很多疑团,比如建文帝之谜,比如明武宗之死,对于这类问题,我一向极有兴趣,研究之后,多少也能略得一二,只有这个迷题,我始终未能解开。
为什么那个热血青年会突然变成懒汉?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是这种举动?
一般说来,人性的突然转变,往往是因为受了某种较大的刺激,那么到底是什么刺激?在万历十五年的深宫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上问题,全然不知。
我唯一知道的是,自此之后,大明帝国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迷一般的万历王朝正式拉开了序幕,无数场精彩的好戏即将上演。
闪电战
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皇帝消停了,但这对于老百姓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动总比乱动好,只是大臣们有点意见,毕竟每天都见不到领导(内阁大臣除外),伤心总是难免,不过到目前为止,也还没闹出什么大事。
平静,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四年之后,平静被打破,因为一封不起眼的奏疏。
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福建巡抚赵参鲁奏报:
根据琉球使节反映,近日突然出现上百来历不明者,前往琉球朝鲜一带收购海图以及船只草图,并大量收购木材火药,用途不明。
在当时,每天送往朝廷里的奏疏多达几百封,基本上都由内阁批改(皇帝已不怎么干活了),和什么水灾民变比起来,这件事情实在太小,于是它很快就被埋入了公文堆中,
两个月后,浙江巡抚奏报:
近日获报确知,倭酋平秀吉于北九州肥前国荒野之上修筑城池,规模甚大,余情待报。
上一封大家都看得懂,这一封就需要翻译了。
所谓倭,就是日本,所谓酋,就是头头,所谓平秀吉,就是丰臣秀吉。
具体说来,是日本的头头丰臣秀吉在北九州的荒野上修了一座城池。
这实在是一条太不起眼的新闻,所以很快它也被埋入了纸堆。
顺便说一句,丰臣秀吉修建的那座城池现在还在,它就是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的名护屋。
而在当时,修建这座城池,只有一个缘由:
当这座城池建好的时候,站在城楼的最高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地点--朝鲜海峡。
这是两条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信息,所以无人关注,但当它们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事情已经不可挽回。
万历二十年(1592)五月二十四日,水落石出。
五月二十六日,辽东巡抚紧急奏报:
"急报!前日(二十四日),倭贼自釜山登陆,进攻朝鲜,陆军五万余人,指挥官小西行长,水军一万余人,指挥官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水陆并进,已攻克尚州,现向王京(汉城)挺进,余者待查。"
六月十三日,辽东巡抚急报:
"急报!已探明,倭军此次进犯,分九军,人数***计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倾国而来,倭军第一军小西行长,第二军加藤清正,第三军黑田长政已于昨日(十二日)分三路进逼王京,朝军望风而逃,王京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亡平壤,余者待查。"
七月五日,辽东巡抚急报:
"十万火急!七月三日,倭军继续挺进,抵近平壤,朝军守将畏敌贪生,打开城门后逃之夭夭,平壤已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往义州。"
七月十六日,兵部尚书石星奏报:
"自倭贼入侵之日起,至今仅两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仅有全罗道幸保。朝军守将无能,士兵毫无战力,一触即溃,四散而逃,现倭军已进抵江(鸭绿江)边,是否派军入朝作战,望尽早定夺。"
最危急的时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