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一般怎么过年?
这是过年前大家要注意卫生,男士要剃头的一句俗语。现在很少有人剃光头了,但还是要理发。孩子们剃完头,换上新衣服,在大门口贴上红纸春联,在院子里搭起井字形的“松木帐篷”,在堂屋的桌子前贴上印有龙、风、钱、马的大图案纸,称为“把龙、龙、凤、钱放在马上”。
同时,从腊月开始,我们就开始要今年借出去的债,但是到了腊月三十下午,如果别人家贴了春联,就不能再强行要债了。因为腊月的时候街上有很多卖灶糖的小贩,而且在年三十之前就开始卖甜糖了,所以有一句话:“灶糖呼唤战争,甜糖呼唤和平。”
第二阶段:旺新年。
这个阶段主要在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是元宝形的,意思是:恭喜发财。然后,家里的男人开始走亲访友,第三天下午去扫墓,拍掉神像。
第三阶段:文艺活动
遥远的“宋太平”
大年初四、初五,春运第三阶段开始。在大街小巷,每天晚上都敲锣打鼓,唱秧歌,俗称“宋太平”,一直唱到正月十五。演唱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故事、杨家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笑话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和家庭幸福。当然农村没有剧院等娱乐场所,只能组织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然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这首“和平之歌”早已销声匿迹!
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大街小巷都会挂起灯笼。灯笼的两面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故事。商店前有灯笼(灯笼)和龙灯,其中青龙代表风调雨顺,黄龙代表丰收。按照民俗,正月十五,新婚夫妇要带礼物到父母家躲灯,但不能过夜。
中国的很多传统民俗都是很温情很深情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习俗通过逐渐演变,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比如吃年夜饭。现在很多人在饭店吃饭省时省力,为了保护环境和安全禁止燃放鞭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春联保存的很好,应该保留,这是非常有特色的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习俗的方式,还有灯笼、社火等习俗,应该保留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