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剧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来?

你说的是电影或电视剧剧本,戏剧剧本还是小说剧本?

我只告诉了其中三个人。

电影剧本包括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故事板和电影完成剧本。如今,几乎任何一部上映和放映的国产电影都同时拥有这三个剧本。就一部电影所拥有的这三个剧本的内容而言,基本相同,只是由电影中不同岗位的创作者共同完成,出现在电影制作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电影整个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这是一个电影编剧写的。在所有电影创作者中,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他是第一个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灵感、冲动和思想,对素材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一部电影的特定主题,构思人物和情节,组织成完整统一的图案,设计出与内容相对应的艺术形式的人。

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对未来电影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风格、样式都有明确的规定。当导演在银幕上实现一个电影文学剧本时,通常不可能对上述内容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比如,他不可能把原本在文学剧本中按顺序讲述的故事改成插曲或倒叙结构;他也不能把喜剧剧本导演成悲剧。除非他在拍摄前重写电影文学剧本,这说明文学剧本是“一部剧的基础”。

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成功的保证。一个导演有了好剧本之后,才能组织创作团队,开始工作。电影厂领导部门对电影文学剧本进行审定,并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作出充分评价后,才能下达生产指令,投入生产资金。

第二部电影故事板

也常被称为导演台或导演剧本。

电影由场景和镜头组成。拿到满意的文艺剧本后,导演要制定一些更详细的拍摄计划,比如这个场景用多少镜头,从什么角度,从什么距离,用什么方式(推、拉、摇、动等。).在这个剧本里,哪些戏可以同一个场景拍摄?哪些剧可以拍成同一季?等一下。所有这些东西在文学剧本中通常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些问题甚至根本没有定义(比如没有规定拍摄的地点和场景),所以导演应该根据电影文学剧本在电影故事板上制定出来。只有这样,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才能根据story board非常具体的指示开始自己的工作。

故事板的写作风格因导演的习惯而异。有的导演喜欢一个人做,有的喜欢和它的主创人员(摄影师、美工、录音师、化妆师、道具师等)一起讨论研究。),最后算出来。

第三,完成模板

它也经常被称为镜头笔记本。这是记者在整部电影拍摄完成后所做的工作。导演在拍摄中并不总是遵循故事板的领导。他经常灵机一动改变故事板上的计划,做一些增删。完成剧本的任务是记录已经制作完成并定稿的影片的所有技术和艺术内容,详细规定每一个镜头的脚数。每售出一份电影拷贝,就附上一份完整的拷贝。这样,电影理论家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材料,例如,通过与文学剧本和故事板的比较,看看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电影放映部门可以根据它来检查拷贝,看看损坏程度如何,并据此进行修复。最后,我想说明一点,在英语口语中,我们经常习惯性地把电影剧本简称为电影剧本。在这本书里,我们也认同这个成语,把电影文艺剧本叫做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的书面形式

可以肯定的是,电影剧本不像写信或电报那样有固定的书面形式。它的书面形式甚至比戏剧剧本更自由。例如,在戏剧剧本中,时间、地点、角色列表等。总是写在开头,然后是内容线,以及写在线与线之间的空隙中并用括号括起来的场景描述。电影剧本没有这套规则。一个电影编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剧本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写作形式。在这里,我只能按照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大致分为两类。

小说创作和剧本创作有什么区别?

可读性强的剧本

这种类型的剧本在苏联和中国很流行。他们的书面形式大多有以下特点:(1)剧本不仅可供拍摄(习惯上称为“可拍性”),而且非常注重书面语言的修辞和文采。既给导演拍摄提供了依据,又可以成为普通读者可以直接阅读欣赏的一种文字读物。比如甲午风暴,红色女兵,归心似箭,晚雨等等;中国翻译出版了苏联电影剧本《夏伯阳》、《红莓》、《情人之歌》等。即使当书读,给人的审美愉悦也不亚于小说。(2)剧本的文字段落往往以场景的时空变化来划分,但并不是每次时空变化都标明时间和地点。但是通过剧情的描述,那些内容自然就体现出来了。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能保持情感的连贯性,就不会“5。县火车站。一个寒冷的冬夜。”像这样的文字中断。比如夏伯阳的这段话:

在小县城的火车站,停着公交车。总部车厢的窗户里,灯火辉煌。有断断续续的铜管小号声、机车调度的汽笛声、缓冲器的铿锵声和拖车成员的笛声...在总部华丽的车厢里,一名身穿上尉·卡别列夫制服的军官站在一张标有大片战线的地图前。

如果剧本是根据镜头录音写的,这两段前面会标注时间地点。比如,第二段的开头可以专门写一行:“6。总部车厢内部。夜。”甚至有一些剧本,为了不打断读者阅读时的情感连贯性,编剧干脆不以场景的时空转换来划分文字的段落,而是以情节发展相对完整的阶段来划分。比如美国电影剧本《克莱默大战克莱默》在同一个段落里写了一系列不同的空中场景:先是父亲泰德带着儿子去公园玩,和他的女邻居聊天,然后他在办公室给儿子打电话,然后他写道他们在家里一起吃晚饭...(3)拍摄手法没有明确界定(如“特写”、“推进”、“淡出”)。例如,苏联电影剧本《应该为她辩护》(又译《辩护词》)的开头写着:

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站着一个英俊的年轻人,靠在铁栅栏上等人。我们从裁缝店偷偷看他,仔细看他,简直是脑子进水了。女裁缝只是靠在玻璃窗前看着它。后来,她终于转过身来,对我说:

这段话虽然没有说明具体用什么方法拍,但是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导演来说,想象一下镜头的拍摄位置并不难。比如我加了一颗子弹的那句话,暗示了镜头是从房间朝着临街窗户的方向拍摄的,会有女裁缝的特写。最后一句话暗示正在试穿衣服的女主角应该出现在出口头这种写法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让导演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也不会让读者因为那些专业术语的干扰而破坏了阅读时的心情。

第二,不可读的脚本。

这种剧本在西方国家和日本很流行。它们有以下特点:(1)编剧把提供导演拍摄作为自己唯一的责任和目的,不准备把自己的剧本做成文字阅读。所以往往采用动作或画面的直接勾画,不追求文采,没有可读性。比如日本电影《裸岛》的剧本:

2.黎明

大海还在沉睡。

人们也在睡觉。

晨雾中有划桨的声音。

一艘小舢板在岸边。

船上有一对贫农夫妇,就是千太和阿凤。

钱太太是个三六十岁的矮胖男人。

阿凤是个二十六七岁的女人,脸黑,肩膀窄。

船上有四个桶。

他们每个人都用一根杆子提起木桶,走上了岸。

像这样的剧本,一般读者是看不懂的。(2)文本的自然段落以场景划分(有时甚至细化到镜头)。在每一段的开头,用专门的一行来表示场(或镜)号,场景的地点和时间等等。比如上面列举的《裸岛》中的段落,开头就标注了场地号和时间:“2。黎明”。下面的段落也标明了位置,如“22。露台”和“23。旱地”。和“24。沙滩上的松球”记下了镜头的内容。这一段是只包括一个空镜头的场景。

(3)这类剧本往往会在技术上规定拍摄方法,甚至会对摄制组的其他创作人员(导演、演技、拍摄、录音、美工等)做出许多更具体的指示。)详细。比如法国电影剧本《广岛之恋》开头的这段描述:

小说创作和剧本创作有什么区别?

影片开始,两对裸露的肩膀一点一点地出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两双互相拥抱的肩膀——头和屁股都在画外,似乎沾满了灰尘、雨水、露水或汗水,管它呢。主要是我们觉得这些露珠和汗水已经被渐行渐远逐渐消散的“蘑菇云”污染了。

在这段话中,剧作家明确提出了拍摄方法、镜头距离、画面构图、人物造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因为这种剧本看起来更接近导演的故事板,所以人们往往称之为镜头记录剧本或者技术剧本之类的。

当然,这两种书写形式不同的文字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很多文字介于两者之间。他们不仅追求书面语言的文采,必要时还会在拍摄方法上给予一些简要的提示。这种文字在我国今天相当普遍,祝福就是用这种形式写的。我见过很多初学者用镜头录制写的剧本,文字之间加了很多专业术语,比如“特写”、“淡出”、“推”、“拉”。因为他们还没有理解那些导演术语的内涵和使用的逻辑依据,只是为了装点自己的剧本,人们看起来有点像看电影剧本。事实上,那些术语常常让业内人士看完后皱眉摇头,有时甚至觉得有点多余。例如,一个年轻人写道:“一缕轻烟从铜锅上的冉冉升起(特写)。”其实稍微有点电影知识的人看了这句话就知道是特写镜头,然后标注“特写”是多余的。

在我看来,不适合初学者采用镜头记录脚本的书面形式。那种风格要建立在你对电影导演和制作知识的深入了解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就会弄巧成拙。

小说和电影剧本有什么区别?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资质不错的小说家对写电影剧本很感兴趣,但是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拍不出来,或者即使拍出来也不是好作品。这让他们很生气,因为如果把人生的这一部分用来写小说,结果会比这大得多。所以他们心血来潮,失望而归。从此他们再也不敢轻易写任何剧本,也警告其他小说家也不要写剧本。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小说和电影剧本虽然都是用笔在纸上写故事,但在叙事方法、手段和立意规律上是有区别的。虽然写小说和写剧本都需要用到形象思维,但是电影的形象思维比较特殊,叫做电影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剧作家在构思时,始终站在摄影师的立场和观点上发展艺术想象力。他的脑子里总有一个屏幕,他脑子里所有的生命都只能出现在这个方框框里。这就好比一个剧作家在构思的时候,脑子里总有一个舞台。我们知道电影屏幕上出现的一切都是非常具体和真实的。如果一辆汽车来了,它必须是一辆汽车或火车,而不是一辆汽车或火车或任何其他汽车。这个特点是小说所没有的,小说的文字描述需要在读者的脑海中想象才能成为形象。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想象出不同长相的贾宝玉。但红楼梦一旦拍成电影,贾宝玉就只能由演员来演了。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电影思维比小说思维更具有规避性。

比如肖像描写,你写“一个人四十多岁走路,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这不符合电影剧本的要求。因为“善良、善良、讨人喜欢”只是对人格的一种抽象、模糊的描述,导演无法通过这些人格是什么形象来了解。为什么不这样写:“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来了,胖乎乎的脸上带着富有感染力的满足的笑容。他不停地向路过的人点头致意,那些熟悉的人——有老有少——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拉他的手,甚至挠他的后脑勺。”当然不一定是好段子,但至少很上镜。

小说家试图通过文字描写使读者对人物的外貌特征有一个正确的想象,往往需要非常详细地描写人物肖像。有时候,这种肖像描写甚至浩如烟海。电影剧本中的人像描写虽然具体,但也不能过于复杂琐碎,因为一个人物的造型最终是要通过导演、演员、化妆师、服装师等一系列创作人的配合才能在银幕上实现的。太具体没有太大意义,抓住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细节就行了。

戏剧剧本创作

戏剧常识

一,戏剧的含义和特征

戏剧是运用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以塑造形象为任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戏剧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演员扮演角色的故事来表达某个兄弟的主题。它不同于纯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唤起读者的体验和联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复活,达到感染和教育读者的效果。而戏剧,却要把形象送给观众,让形象自己行动,给观众一种直接的感受。具体来说,戏剧的特点如下:

1.全面的

任何形式的戏剧都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吸收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比如戏剧和戏曲,把台词、表演、音乐、艺术结合在一起,中国的戏剧,尤其是京剧,更全面。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剧主要包括四大类:

首先是文学。戏剧表演需要剧本,剧本是表演的文学基础。它为舞台艺术创造出初步的构思和形象,就像建筑工程的蓝图一样。

第二是性能。在戏剧形式中,表演艺术是中心,它能对剧本中提供的形象和故事进行再创造,成为舞台艺术,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如唱腔、诵经、表情、人物等。

第三是音乐。这主要是指戏曲和国剧中的唱腔设计和乐器伴奏。音乐设计要以剧本提供的思路、人物、情节为基础。它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营造气氛,服务于剧情发展塑造人物。

第四是绘画。这主要是指化妆、服装、布景、道具等等。有的美术设计直接塑造人物形象,有的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为剧情发展营造氛围。

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将上述艺术形式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艺术整体,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是戏剧艺术最重要的特征。

2.阶段

戏剧要在舞台上表演,这使得它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体和电影、电视等艺术品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非常严格。在剧本创作中,必须特别考虑作品的容量,严格选材,精心组织材料。

西方戏剧理论中的“三统一”说明了这一特点。“三统一”又称“三统一”,最早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戏剧家确定并推广。“三统一”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动作的一致性,即一个剧本只允许写一个故事,戏剧动作必须发生在一天一地。法国古典戏剧理论家布瓦洛(Boileau)将其解释为“一个需要在一个地方、一天之内完成的故事,让舞台从头到尾都爆满。”

三统一作为古典戏剧的固定规则,是对剧本创作的严重约束,最终被打破是必然的。但作为戏剧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使剧本结构更加集中和严谨,一些剧作家已经用它写出了成功的作品。

由于舞台的限制,戏剧必须高度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物集中。戏剧创作中,人物多,笔法散,无法塑造生动饱满的形象,甚至造成舞台拥挤。所以一部剧,哪怕是一部大戏,总要集中写几个人物。

第二,矛盾集中。戏剧无法像小说那样从容不迫地展现生活的矛盾和挣扎。戏剧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把人物置于矛盾和斗争的漩涡中,通过尖锐激烈的冲突来实现人物的性格。

戏剧不能完全按照生活中矛盾斗争的自然形式,而应该让矛盾冲突的过程更加集中。提出矛盾、发展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必须在一个小时或两三个小时内完成。所以戏剧在生活的长河中,一定要选择那些矛盾冲突最尖锐、人物思想感情最激荡的部分,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真实的、引人入胜的情节。

第三,剧情集中。戏剧矛盾的集中,让故事不那么复杂。一部剧里,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件,要集中在几天、几个小时里,形成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副线的安排也要力求活泼,与主线紧密配合,避免旁敲侧击,喧宾夺主。

第四,场景集中。小说和电影可以为人物和故事提供广阔的场景。一部剧要想适合舞台表演,必须把世界各地和钱山的人物和事件浓缩到一个或几个场景中。因此,选择场景,为人物提供一个典型的环境,对戏剧创作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3.冲突的尖锐性

各种形式的戏剧虽然表现手段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定要有戏剧冲突。

所谓戏剧冲突,是指戏剧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自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反映。

人物之间(包括人物本身)的矛盾,不能简单理解为对立面的对抗,或者两种观点两种主张的分析和矛盾。戏剧冲突是指剧中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或人物本身的性格冲突。“认真来说,只有这种由鲜明个性构成的矛盾关系,才是真正的‘戏剧冲突’。”所以有人说,“戏在心里。”

矛盾冲突是戏剧情境的基础,是情节发展的动力,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塑造人物,表达作品主题。在戏剧理论中,很多人也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伏尔泰认为,每一个场景都必须展现一场斗争;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个性的冲突”视为戏剧的“中心问题”;在《戏剧法》中,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特明确将冲突视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许多理论家认同了布伦特的观点,从而形成了解释“戏剧本质”这一命题的概念——冲突理论。长期以来,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界一直流行这样一种观点: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戏剧冲突体现了戏剧创作的内在规律。

作品中戏剧冲突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①可能表现出某个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外部冲突。②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称之为内心冲突。这两种戏剧冲突方式有时是独立发展的,有时又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3)也可能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冲突,也需要戏剧化。有些剧在表现主角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时,往往会将环境“人性化”,即戏剧化为主角与其他角色的冲突。比如在《哈姆雷特》中,主角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一座“监狱”,而克劳迪斯和他身边的臣子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性化。另外,在一些剧中,社会环境往往成为影响人物的背景,给主角一种外在的压抑感,像《琼斯皇》中准备造反的土著。在荒诞剧中,有时会将社会环境物化,即化为象征性的道具,产生“场景隐喻”的效果,如《椅子》中舞台上堆积的椅子,《阿马迪》或《逃亡》中无限膨胀的身体等等。

4.语言的特殊性

戏剧不能像小说那样由作者叙述场景、情节、心理活动等元素,而必须主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表现。戏剧语言(主要是台词)是戏剧艺术的主要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出戏的台词必须通俗易懂,短小生动。

(2)戏剧台词中的人物比小说中的对话要沉重得多。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可以由作者来描述,可以用肖像、心理、对话、动作等方式来描述。,而这一切都只能用戏剧中的台词来表达。除此之外,场景的描述、剧情的叙述等人物也主要靠台词来发挥。

③戏剧语言要行动化。

二、戏剧的类型

从内容、性质、审美范畴来看,有悲剧、喜剧、戏剧。按篇幅长短分为独幕剧和全剧;根据题材的时代性,有历史剧和现代剧。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芭蕾、歌剧等。我们专注于戏剧和独幕剧。

戏剧:一种外来艺术形式,本世纪初从欧洲传入中国。戏剧以对话为主,以演员的台词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偶尔穿插音乐和舞蹈,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独幕剧:中国传统戏剧分幕,是从欧洲学来的。

幕是指舞台前的幕布,一次拉开就是一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用写实的布景来固定时间和空间。幕布按照情节段落平均划分,大致相当于小说的分段和诗歌的章节。

场是在每个场景中划分的一小段。休息时,一般不关幕布,只关第二幕,换完景再开第二幕。还有关灯再开灯后发生变化的场景,称为“暗转”。

独幕剧(一般也叫“迷你剧”)篇幅和容量都很小,无法像全剧那样从容地组织、激化和转化矛盾。它要求矛盾更集中,情节更简单,结构更紧凑,戏剧冲突发展迅速,结局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