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有感于《战争与和平》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果然是关于战争的,但还是有一些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元素。读了几天,书读了一半。这本书真的太厚了但是很好看,我一看就上瘾了。小说主要情节围绕保罗·坎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大贵族在华西的生活展开,生动地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俄罗斯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俄奥联军与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国入侵俄罗斯、莫斯科大火以及拿破仑军队的覆灭等。
书中简要描述了1812年,俄法再次开战,安德烈·保尔坎斯基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俄军节节败退,眼看莫斯科就要落入敌人手中。罗斯托夫把原本用来运送家当的马车换成了运送伤兵的马车,让娜达莎在伤兵中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安德烈·波尔孔斯基。她向他道歉,并热情地关心他,但都是徒劳。安德烈·保尔坎斯基还是没能逃脱死神,死了。比尔伪装成一个农民,试图暗杀拿破仑,但他被法国军队逮捕,成为一名囚犯。他的妻子艾伦在战争期间继续放荡,最后因误服药物而死。几经鏖战,俄罗斯终于赢了。比尔碰巧在莫斯科遇到了娜达莎,他们结婚了。安德烈·波兰斯基的妹妹玛丽亚也嫁给了娜达莎的哥哥尼古拉。
在这本书里,我很喜欢皮埃尔。他随和、善良、贪婪,却没有贵族的姿态,让人觉得很亲切。
《战争与和平》让我们感受到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本书的作者托尔斯泰曾说过:“我喜欢《战争与和平》中人们的思想。”所以,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知道,这本书不是文学,它更多的是思想的结晶。
这本书不愧为最伟大的小说!是世界第一的书!
读小说《战争与和平2》的感想。《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作品构思宏大,气势磅礴,有力地展现了俄罗斯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页——1812卫国战争,展现了战争前后的俄罗斯波澜壮阔。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很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转的原因,生活的启发,心灵的慰藉。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把他当成精神上的知音。他随和,善良,豪放,贪图享受,却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他经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让我觉得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但是有点轻浮,所以阿纳托利一诱惑她,她就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经历了战争洗礼的娜塔莎冷静成熟了许多,但同时也失去了从前的活泼和快乐。安德烈是另一种人格。他冷酷,聪明,善良,敏感,但他常常缺少皮埃尔的宽容,所以常常后悔。很遗憾安德烈死了,但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更好的结局来为他安排。毕竟他死了就开悟了。
《战争与和平》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玩味。例如,当罗斯托夫一家因为战争搬出莫斯科时,娜塔莎向皮埃尔告别。娜塔莎从窗口探出头来,向皮埃尔打招呼,皮埃尔穿着邋遢匆匆走过。他们简短地交谈了一下。皮埃尔因为迷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所以粗心大意。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告别:“明天,不!再见,再见。”然后他停下来,落在马车后面。娜塔莎长时间地把头伸出窗外,给皮埃尔一个亲切而幸福的微笑。
这段话让我特别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很平淡,几乎没有什么令人惊讶的地方,但我还是能感受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尤其是皮埃尔的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更有价值。在他看来,这种离别永远不会是对娜塔莎的永别,而且战争将至,明天风雨不定,所以他说了这么一句看似不经意却无比痛苦的话。
读完小说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3一个世界闻名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本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以保罗为中心。华西的坎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就此开始。记录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罗斯之间的战争,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性格内向坚毅的安德烈,社交活动能力强;直言不讳、情绪化的皮埃尔,缺乏实践活动的能力,专注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是一个富有情感、活力、热爱自然、亲民和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磨炼和成长。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贪婪、虚伪、堕落的个性也被刻画得一丝不挂,被无情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特别耐人寻味,性格变化非常快。皮埃尔,伯爵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和社会宠儿。得到遗产后,皮埃尔开始渴望享受,后来投身慈善事业,最后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欢保罗。坎斯基的儿子安德烈勇敢善战,后来与阿纳托利相恋,最后与皮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福啊!
当我闭上眼睛,有一股浩瀚而包容的微风久久地吹过我的头顶:没有战争的血与烟,没有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的伤痕,没有生死的眼泪,没有爱恨的眼神。只有永恒生命的气息,从简单的文字中吹向我,用历史的风貌和不可预知的自然来安慰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认为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艺术家,但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没有仔细比较和研究过两者的区别,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技巧;但我觉得托尔斯泰的作品可能不如托尔斯泰的思想性强,但比起二三流作家还是可以看得下去的。他的作品不仅反映历史,而且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同时将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那么真实又脆弱,美丽又不幸: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上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如果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有可能和她有私生活,最终两人都以悲剧收场。但是托尔斯泰描述了生活本身。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作为一个具有高尚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当然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为期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个没有《爱情种子》经历的年轻小姐,必然会投入到非常关注她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作者只是安排了情节的曲折,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一样,做出了这种情况下必然也是最合理的选择。这让它们极具感染力,以至于我在阅读它们的时候,忘记了作者,体会到了生活本身带来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身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已经长大成人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请原谅我……”“原谅什么?”“原谅我的行为。”娜塔莎吻了吻他的手,颤抖着说道。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说:“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你。”
这只是一段简单的对话,但在了解了他们过去的苦恋,以及战争和生活变故导致的灵魂的成熟之后,我读到了一段真正的精神上的爱情。安德烈经历了生死关头。他终于醒悟了,懂得了“神圣的爱”的本质意义,原谅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逐渐受到黄金神性的影响,走向宗教所追求的完美精神世界。如果说安德烈爱上娜塔莎,是因为她跳舞时很美,有情色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瘦削苍白的脸,肿胀的嘴唇”,是在表达他对一个美丽灵魂的爱。唤醒了我们的爱的意义的表达,绝不是灌输,而是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进我心里的一条温暖的河。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被这份“神圣的爱”深深打动,其次才是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个“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他关心底层人民、理解农民的一面。这不仅表现在他努力恢复他们的自由状态,还表现在他作为一个观察者和一个不完全的实践者,和那些农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在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试图使俄罗斯走向贵族与民众的思想和谐,结合成一个接近“同呼吸、共* * *命”状态的* * *同体。
书中出现了普拉东这样的农民形象。他和皮埃尔在一个战俘营里,他被他的乐观和单纯所感动,这让他重拾信仰。作者把普拉东描述成一个圆形的人物,说他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是圆的,他是“所有俄罗斯的、善良的、圆的东西的化身”。我觉得这是一个符号,象征着作者观察到的很多俄罗斯底层的农民:他们贫穷落后,却幸福顺利,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都能生存。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他也在底层,以一种快乐的姿态示人,甚至死亡,被上级枪毙。两者的相似,让我看到了柏拉图本质的无知和卑微,却割断了他的阶级属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他是那么的单纯和快乐,我很难简单的去评价他。在当时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点燃,农奴制不能轻易根部雕出的:这种快乐的态度应该提倡还是反对?如果我们反对,农民岂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或许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被压迫农民的是例行的晚祷。即使他们不知道宗教的意义,他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一种安慰。我觉得这也算是另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吧,但是当时俄国农民是没有条件反抗的,所以比阿q要有同情心得多,一想到这群对苦难难以反应的人,一种无助感就会产生。就像当时的托尔斯泰一样,面对农民的满足和乐观,他停止了物质上的施舍,开始痛苦地反思自己与他们的差异和改变的可能性。
我不明白他反思的结晶,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发明新技术拯救世界的预言家,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那些只想把他的理论最薄弱的一面变成主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很可怜的。作为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时,千百万俄国农民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也许是一个革命者能给他的最公正的评价。
无论如何,尽管托尔斯泰伯爵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领导革命甚至预言革命,但他的作品成为了革命的土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作为一个贵族,他把自己深深地沉浸在农民“兄弟”的现状和内心中,并揭示了这些悲惨但不小的灵魂。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每一个人类的赞美。他是自己“神圣爱情”最深刻的践行者。
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和他的作品一样高尚,一样令人钦佩。我想,即使不读这样的巨著,只要你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行为,观察他的一生,就足以被他迷住。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有写作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