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古龙:《楚留香》
楚留香系列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血香海》、《大漠》、《画眉鸟》(1967)、《蝙蝠的传说》、《桃花的传说》(1968)、《重生》(1970)、《新月》。
近乎经典的郑少秋版《楚留香》拍摄首播于1979,登陆台省1982。几乎万人空巷,就连古龙自己也抱怨“台省人只知道郑少秋,忘了古龙,仿佛楚留香本身就是郑少秋”。楚留香这个角色从一个成功的小说形象跃升为中国人心中的标志性人物,差不多。
评价古龙《人物图册》中的楚留香,其实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尤其是前六部在1967-1970完成后,楚留香的故事直到八年后才得以延续,而电视剧走红后,最后一部很特别的楚留香作品《子夜兰》在他去世前两年才开拍。
在这8年左右的空白期,陆小凤作为古龙作品的“核心英雄”发挥了重要作用,古龙也完善了同一个经典(且明显优于楚留香系列)配角群体的塑造;然而,当人们提到古龙的作品时,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仍然是“李寻欢”和“楚留香”。原因是这两个人是古龙笔下最“侠义”的人物。
《午夜幽兰》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在细节上,多少夹杂了古龙后期作品过于好奇的缺点;但它的序言《楚留香及其友人》是了解整个系列和楚留香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不敢奢望。我不妨用古龙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楚留香和其他“英雄”有什么不同?
李寻欢也有这些品质,但是
楚留香和陆小凤有什么区别?
其实都是很相似的人,只是楚留香有陆小凤没有的“优雅”。古龙写的《胡铁花与楚留香的不同》其实部分解释了楚留香在他心目中的独特性:
楚留香的人生经历
虽然我们知道楚留香与铁血旗门和夜帝的关系一定很复杂,但官方的说法是,
古龙如何看待楚留香的电视剧?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如果不是郑少秋,楚留香的形象绝对不会这么大众化和立体,但是风头太劲的后果就是古龙有些酸,似乎对郑少秋有很多怨言:
但这个角色的版权从来不属于任何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导演或演员,即使演员是明星也不例外。
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了《鲍洛特》,柯南·道尔创作了《福尔摩斯》。无论哪个行业想要使用“鲍洛特”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名字,都必须经过作者本人或其亲属、后代的同意,并要向他们支付一笔相当可观的款项作为版税,无论哪个行业都不例外。
伊恩·弗莱明的《007》就是最好的例子。
无论哪一句台词用“詹姆斯·邦德”作为宣传号召,都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康纳利史”和“罗杰·摩尔”没有决定权,因为他们只是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
楚留香呢?我笑了。我只能微笑。说起来我可以打官司,我可以说我绝对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
但我只能笑笑,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不喜欢上法庭。打官司太麻烦也不好玩,但是菲菲和秋子就是这么好玩的人。
楚留香系列,或者古龙小说的内在“灵魂”是什么?
这其实也是古龙不止一篇文章反复强调的:
这是值得感叹的,尤其是在当下网文主角下限逐渐被刷新的今天,老一辈武侠作者(即使没有古龙那么严重)的纯粹追求,如今已是难能可贵。而楚留香全集,实际上做到了楚留香的手下从来没有杀过任何人。这个最初被认为只是噱头的说法,被古龙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与其说是对楚留香的挑战,不如说是对作者的挑战。
楚留香共有八部作品。很多人习惯把《血的芬芳》、《沙漠》、《画眉鸟》叫做真实的故事。相应的,其余作品称为《故事新编》。原因大概是前三部在篇幅和风格上与后三部明显不同,讲的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大故事。在血腥味中杀人的“天一神水”,最后以画眉鸟的神水宫告终。
但按照古龙自己的想法,从《子夜兰》入手,可以算是他心目中《楚留香新传》的范畴。可惜,这样的片子只有一部,两年后,他因病去世。
从“新”的角度来看,《子夜兰》确实标新立异,甚至到了有点影响阅读的程度。更何况古龙后期的各种“想象”也被引入其中。对于古龙来说,楚留香系列历时15年,其风格几乎完全涵盖了古龙中后期的创作特点,甚至有所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楚留香这个标志性的古龙系列,有着另类的“完美”。
一些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