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狭义分类

论武术几千年来的存废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内容,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五千年。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对武术文化的应有之名和定位仍众说纷纭,口径无法统一。

什么是武术?

谁能给它一个简洁、实用、无可争议的定义?

什么是武术?

谁能说出它含有多少?

谁能说说它是怎么形成的?它从哪里来的?又去哪里了?

现在,让我告诉你我的看法:

武术是原始社会人们以武力竞争的技艺的继承和延续。

力量来自于对武器的拥有和使用。对于人类来说,有两种原始的武器,一种是每个人的四肢,一种是可以握在手中的工具。

武器的构成决定了武术的表现形式——人与人之间用体力的比拼叫学徒格斗,人与人之间用工具力的比拼叫决斗。

很明显,武术是格斗和战斗的学问。

道德要想以武力与人抗衡,首先要长期培养和拥有武器,其次是强化武器的性能,优化武器的使用方式。拥有优秀的武器叫创造力,以最好的方式发挥力的应有作用叫操作力。所以一句话,武术是人与人之间的学术竞赛,武术是一门创造力和操作力的学问。

人对人施加力是武术的本质。

任何一种工具,任何一种破坏力,如果要归为武功,那么“人”是最基本的前提。

铁匠和石匠在劳动中练就了强健的臂力,很少有人能经受得住它的强大打击。足球运动员在踢球中发展出了强大的腿部力量,很少有人能受得了它闪电般的踢腿。前苏联有个棒球运动员,在一个下雪天被狼围攻。他拿着一根木棍发出冲突声,把十几只饿狼的脑袋一只一只地打碎了——狼比人难打多了!如果用他的本事打人,恐怕没几个人能全身而退...

这些人在被别人攻击的时候,表现绝对不会比武林高手差。但从纯学术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不算武侠。为什么?因为他们超人的力量和杀伤力,本来就不是用来对付别人的。

弩是古代战争中的利器。但是猎人的弩不是武器,因为它是他们的劳动工具。猎人的射击方法不叫武术,因为这是他们在狩猎生产中的劳动技能。

刀、斧、铁叉是古代战场的常规武器。

但樵夫砍柴伐木的方法不叫武术,因为这是他们的生产劳动技能。他们手中的刀斧不是武器,因为是他们的劳动工具。

同理,渔夫手中的鱼叉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工具是劳动工具还是凶器,取决于操作者的身份和目的。当它们在工人手中进行生产劳动时,它们就是劳动工具。当它们在军人或士兵手中时,它们是摧毁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武器。

明白这一点。我们不难区分劳动工具和杀人武器,劳动技能和武功,生产力和武力。

人从“爬行动物”转变为直立人是适应劳动的结果,所以哲学家说:“劳动创造了人。”这话没错,但是如果要从事稍微复杂一点的劳动,就需要使用劳动工具。所以,从“劳动造人”的角度来看,自然四肢和原始工具是劳动工具,而不是杀人武器。

然而,随着人与人之间冲突和矛盾的加剧,自然而原始的劳动工具不可避免地被用来与他人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繁衍,这种竞争越来越频繁,结果越来越重要,逐渐导致劳动工具的生产功能减弱,伤人性能加强,劳动工具的作用对象固定为来自不同事物的同类人。这样劳动工具变成了武器,人与人之间竞争的特殊技能变成了武功。于是,武术,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学术竞赛,正式诞生了。

这就是武术的起源。

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因学术竞争而进化。所以从古至今,人类强化武器、优化深化武术的努力从未停止。这种军事升级运动包括实体武器和人造武器(冷兵),在学术领域两者优势互补。

我们先来看看冷兵的进化史。

石头赤手空拳,石锤石斧代替石头,铜斧代替石斧,铁斧钢斧代替铜斧。

锋利的石头和锋利的骨头徒手武装,骨刀和石刀代替锋利的石头和锋利的骨头,铜刀代替骨刀和石刀,铜剑代替铜刀,铁剑代替铜剑,钢刀拿铁剑。

飞石延长了持石的动作距离,抛绳大大提高了抛石的距离和力量。抛石机的出现,把飞石的威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就产生了最初的火炮。

木制标枪延长了手持古代长矛的工作距离,弓箭将标枪的作用诠释到了极致。弩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弓箭的机械化程度,床弩的出现使弓箭达到了最大杀伤力。

经过千百年来工匠们的不懈努力,冷兵器的制动技术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巅峰。当我们很难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科技复制出与古代冷兵器同等品质的宝剑时,我们只能表示敬畏和信服。

简单回顾了一下冷兵器的进化史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实体武器的发展史。

作为与人抗衡的武器,人体的历史无疑比冷兵器要长。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学会使用劳动工具之前,物理武器已经伴随人类很久了。就像牛撞马踢鹰抓狼咬一样,拳打脚踢,撞头咬牙,无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这种原始本能就是人体武术的木质水源。

为了生存——也许是为了获得配偶继续生活的权利,也许是为了拥有领土主权,也许是为了获得生产资料和食物...原始人类不得不依靠上帝赋予的物理武器与他人竞争。在人与人的军事竞争中,物理武器的合理使用和有效打击更容易取胜。作为聪明的动物,原始人类逐渐发现了这一点。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积累和学习这种格斗技巧时,武术这门科学就正式产生了!

以实体武器为主流的武侠时代还能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可以想象,在武侠时代,体力和体能往往是输赢的主要原因,天赋好,体质强的人更容易赢。我们可以想象,当弱者不忍心被强者欺负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拿起某种工具去反抗,比如,拿起一块锋利的石头,或者一个角。结果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了,弱者居然战胜了强者!当人们意识到武器可以弥补体力和体能的不足,成为制胜法宝的时候,冷兵器武术体系也就很快建立起来了!

当原始冷兵器武学继物理武学之后,渔猎技术、农耕技术、原始武学成为人类社会的三大文明。这三个大学问伴随着人类从古到今,直到今天,这三个知识仍然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

当武术进入冷兵时代,冷兵成为武术的主流,而体能武术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战争功能。在战场上,在略显重要的竞争中,在个人的挑衅和报复中,冷兵从此成为绝对重要的角色。这种现象从原始社会延续到火器时代,再延续到今天的高科技时代。

在战国时期,“射箭”,也就是射箭,是上流社会,也就是贵族阶级的六大必修艺术之一。《齐人龙技攻》讲的是齐人的剑术。信陵君为了救赵,用铜锤偷走了这个符号。当张亮伏击秦始皇时,刺客用了一个大铁锥。荆轲用毒匕首刺死秦;高建礼用灌了铅的琴捅了秦。古代没有不使用锋利武器的著名刺客和杀手。聂政、颛顼和李立都使用制作精良的武器。

传说中的聂隐娘用尖爪匕首,辛努洪用匕首震慑人心,少林十三棍僧用棍棒救了唐王。著名公案小说《石公案》和《包公案》中描写的风云人物,无论是剑客还是盗贼,无论是官宦侍卫还是衙门捕快,都是冷兵。

中国古代称武术为十八般武艺。在十八般武艺的不同榜单中,弩、矛、刀都名列前茅,而白战也就是手战,也就是体术,无一例外的排在最后。

事实充分表明,在冷战时代,体术一直是边缘武术,从未成为武术的主流。

但从中国百年武林的现状来看,代表物理武术的拳术成为了武术界的主角。如果一个人连两套拳法都不会打,那他根本没有资格做武人。武人如果拳脚不出名,会被大家看不起,认为没功夫。

拳击是什么时候成为武术主流的?为什么会这样?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肢武和冷兵武学的角色转换说起。

我们之前说过,物理武术是在冷兵武术之前产生的。当竞技武术的克星冷冰武术出现时,竞技武术被推到了舞台的边缘。物理武侠风光不再的原因是冷兵后来居上,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

竞技武术的衰落是冷兵武术发展造成的,所以竞技武术的繁荣只能建立在冷兵市场萎缩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物理武术只能活在冷兵的阴影下。

但是,体术武术终于复活了,它的复出恰恰是冷兵市场的衰落。

这是怎么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元朝时,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依靠金戈铁马灭了宋朝,统治了整个中国,开始了少数对多数的强大统治。靠冷兵赢得国家的人知道冷兵的力量,也知道一旦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对优势的宋朝遗民揭竿而起,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生命安全,元朝统治者颁布禁令,禁止汉族人民拥有任何杀伤性武器,违者将被灭绝。

这样,汉人只有自己的身体可以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不甘心任人宰割的汉人,只能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反抗的武器,作为最后的手段。于是,体术成了汉人的唯一选择,很快成为汉人的全民运动。

被剥夺了抱冷兵的权利,被迫严重依赖物理武功,这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比不上钢刃,用身体很难保护自己不被冷兵伤害!而汉人只有自己的四肢,所以为了增强四肢的力量和四肢武器的杀伤力,人们不得不在自我强化和完善上下大功夫——需求产生发明,于是产生了各种武术技法。堪称圣经经典之作的武侠,易经洗坑经,七十二般武艺,都起源于这一时期。

《易经·Xi·牧婧》和《七十二艺》的书名均为《少林寺》,证明武术的拳术时代始于元代。为什么这么说?众所周知,自唐朝以来,少林寺一直都是僧兵。既然他是战后,那他一定是在练习战争的技巧。因为拳术是“不战之术”,少林僧兵当年一定练过冷武!

体术入少林,始于元代雪亭禅师。元朝官方禁止民众持有武器,以冷兵著称的少林寺也不得不被打。作为朝廷授予的一代方丈,他不得不考虑朝廷的禁令,不愿意放弃少林寺的传统。进退两难之际,雪亭大师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大智慧——他把世界物理武术大师请到了少林寺,让少林功夫得到了两面。

山西专家白云峰、河南专家李叟等民间武术家入驻少林后,众多民间专家纷纷转向少林,形成了“不费吹灰之力聚少林”的局面。这些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的武功,经过少林寺的验证、筛选、优化,最终形成了文学、图文资料,这就是被吴视为无价之宝的武功秘笈,即《少林洗坑经》和《少林七十二艺》。

与此同时,各种版本的武术套路及其制胜招数也汇聚少林寺,在这里通过相互交流流向全国。少林寺周转后,套路招数成了套路,被冠上了少林的名号——少林洗礼的武术赛事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以少林之名的武术遍布各个角落,于是有了“少林出天下”的名言。根据历史上确实存在“少林是天下第一武功”的说法,少林寺聚集的武功也确实是后来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中华武术更是多种多样,根本无法与少林易筋经、少林七十二般武艺相提并论。所以“少林是天下第一武功”不是少林寺的白光荣,实际上是世人的感觉。

体术成为元代民间武术的主流,与之相伴的是冷兵实战武术水平的丧失。在明朝,历史上以棍法闻名的少林武僧,不得不向于学习实际的棍法,一代名将戚继光也不得不学习日本的刀法,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经过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和亲身实践,冷冰武术逐渐得到重视和恢复。《剑经》、《兵书》、《张法》、《单刀法选》、《长枪法选》等冷兵代表作,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任何文化和文化现象都是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作为民族文化的武术也不例外。明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和既得利益,借宗教之名大出风头,进行封建迷信活动,教化论一时盛行。这种官场气候,使得即使是打架的人,也不得不按照星宿五行招摇(见姬晓舒心),民间武术也不能不受其影响。于是,魔功和魔拳就成了传统武术中不和谐的字眼,或者说是一种另类。风越刮越猛,到后来,几乎到了没拳或没拳的地步。

于是,中外神仙纷纷登场,成为各种武侠的祖师爷;于是,除了易筋经洗坑经和七十二变之外,还有一些神奇的“魔”咒,比如水魅、邀主、附身金刚、自发魔法等等。

一个人练魔术,一个人的武功不是魔术,但比魔术强。为什么?因为据说他们的功夫已经练到了不思考,不知道,不可预测,不可思议,已经出神入化了!

这些人哪里还是人?难道他们不是神通广大的神仙吗?!

神功、神拳、武神在清末达到顶峰,举国为之神往。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武器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于是在京城的一个角落里,出现了神泉部队用冷兵攻击外国士兵的一幕。结果无情的子弹粉碎了神泉的神力。

中国第一次声势浩大的神权运动被八国联军的入侵和清政府史无前例的土地赔偿蒙上了阴影,但中国人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也没有找到“落后挨打”的真相。面对越来越先进的现代化武器,中国人民仍然梦想着武术。

武术在民国时期再次崛起。民国时期崇尚武术的人打出了强国的旗帜。似乎只要在中国普及武术,民族就会强大,国家就会强大。他们没有意识到,廉政、政治进步、科学发展才是富民强国的根本。他们没有意识到清朝的无能是因为它的政府腐败,政治腐败,科学落后,而不是它的臣民不懂武功!

于是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习武运动,一时间中国仿佛又回到了冷兵器时代。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建设武术强国的时候,抗日战争把人们拉回了现实——日本侵略者因为中国有武术而没有任何顾忌,中国人民最终用现代战争而不是神奇的技艺把日本强盗赶出了中国。

在铁的事实面前,中国人的武侠梦好像醒了吧?看来是时候给武术重新定位,重新认识它的价值了。不,我没有!中国人的武术情结根深蒂固。除非没有机会,一有机会就会复发。

20世纪80年代,一股前所未有的武术热潮席卷全国。武术馆的潜力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国家官员之重视,投资之巨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时间,武术成了国粹、国宝、国家的骄傲、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支柱...一时间,武术学校很多,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放弃学业投身武术,成千上万的父母送孩子去学武术...一时间,洛阳的古典武侠书籍价格不菲,魔法秘笈批量生产,魔法绝技琳琅满目。

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不觉间,武术已经没有那么火热和普及了。曾经如日中天的武术,转眼就走下坡路了,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武术怎么了?

武功没那么好,武功还是武功,武功还是武功。问题是,几年前涉足武术的人,现在有了武术成就,现在发现他们的汗水、鲜血、泪水、感情,只有苦涩。他们的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社会地位都远低于预期。

他们发现,国内外所有官员和当权者的子女没有一个有军旅生涯,国内外所有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的子女没有一个有军旅生涯。

于是,人们看破红尘。

随着对世界认识的越来越深刻,武术市场的全面崩盘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武术的市场将会一路下滑到低谷的最低点,保持低迷的状态。民间武术还是会回归民间,会继续成为人们个人行为的一部分,所以很难成为大规模的社会活动。

很少有人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我不知道命运是在和人开玩笑还是在和武功开玩笑。

我知道武术不会死,也不会走远。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会回来的!

说了这么久,我想说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武术是人与人之间用武力竞争的学问。

武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军事竞赛。

体术起源于冷兵器之前。

在火器发明之前,冷兵一直是武术的主流。

体能武术在元朝复兴,当时冷兵器被禁止。

封建迷信污染了明代武术。

神泉在清末达到顶峰,最终受挫。

国民党政府尝试全民习武。

在高科技时代,各种因素引发了中国大陆的跨世纪武术热。

以上是中国武术的简明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