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由检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太有争议了。

文学拾荒杂谈

想来想去,还是很难评价这位明末最有争议的皇帝。据说已经有了最终判决,但是明思宗死在景山公园已经快400年了,但是人们对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

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君主吗?还是刚愎自用的勇军?还是两者都有?

如果你想知道朱由检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你必须首先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11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朱由检生于太子东宫,其父为明光宗,在位仅一个月。

按理说,万历皇帝在孙子出生的时候应该很高兴,会得到丰厚的赏赐。但事实是没人在乎。明神宗只是象征性地派太监前去吊唁。甚至他的父亲,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也有广泛的兴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万历皇帝不喜欢朱常洛。他虽然被立为太子,住在东宫,却也无可奈何。万历皇帝从心里不喜欢朱常洛。

我不喜欢我自己的儿子,更何况朱由检是朱常洛的男女嫔妃的私生子。

由于地位低下,朱由检母子在这座庞大的东宫里没有立足之地,处处受到排挤。最后,在朱由检五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因琐事冒犯父亲而被处死。对朱常洛来说,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雌雄妾,即使她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但对朱由检来说,他头顶的天空开始坠落。从那以后,他一直生活在因冒犯父亲而被折磨致死的恐惧中。

母亲去世后,朱由检被父亲的其他妃子来回抚养,像皮球一样被推来推去。所以他只能规规矩矩,在大人眼里尽量乖巧。他羡慕他的哥哥朱由校被他的父亲所爱,但他只能羡慕他。虽然朱由校也很照顾这个弟弟,但在东方,他仍然感受不到这种亲情。

在这个不幸的童年里,朱由检成为了一个勤劳节俭的人,但同时也养成了多疑任性的性格。

清朝在随后的朝代编纂的《明史》中有明确的记载:

在位十七年,勤俭节约,不贪图声乐,不擅女色,投身于国家政治。后宫只有一个皇后,两个贵夫人,六个妃子的记载。平日吃几顿素菜,和普通官员没什么区别。除了宫廷、祭祀、大礼等场合应该穿的衣服,他们的便服里只有两件旧衣服。

在政治上,他改变了祖上百年的懒政,从曾祖父嘉靖不在朝廷的几十年,到祖父万历偷懒的几十年,再到哥哥的几年木工生涯。朱由检一继承王位,就在政治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一天只休息不到两个小时。在任的17年间,他从未缺席过法庭会议。在法庭休息的时候,他还辅导王子阅读秘密。

可以说,朱由检有着他的父辈和祖辈不曾有过的明君之心,在勤奋中一直是明君。这是他的优点,但他的疑心、任性等缺点,完全被刚刚出现的光芒掩盖了。

对他最常见的怀疑是频繁更换官员和将军。细看《明成祖庄烈帝年谱》,关于朱由检频繁更换官员和将领的段落占了该年谱总段落的三分之一。以明代“宰相”内阁首辅朱由检为例,十七年间更换了近五十份首辅,史称“崇祯五十期”。

先后用杨鹤、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来镇压流寇,而且战场上军机决断时往往当场更换指挥官,导致消灭流寇时军令变动频繁,流寇始终得不到有效消灭。

说朱由检没有“识人的才能”是不正确的。将领如、毛、、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等。大多在崇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前期都在合适的位置上。

然而,许多著名的士兵最终都没能逃脱朱由检的怀疑。例如,卢象升抗击清朝,赢得了所有的战斗,但他被宦官陷害,导致他被解雇,然后死在他们手中。袁崇焕当年也有嫌疑。可以说,朱由检多疑的怀疑让他多次挖掘自己的根源。

除了猜疑之外,朱由检童年时期形成的刚愎自用也是他的一大缺点,最终导致了孙传庭的死亡。“大明东山再起的希望落空了。”

明朝后期,崇祯所用的军队,多是紧急征召的新军,或是民兵投降,甚至是土匪充军。这些杂牌部队的将军,很多都是为王而战,黄昏归朝官,在政府军和民兵之间来回投降的将军。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军阀。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需要整顿的军队,却在朱由检三番四次的催促下,由孙传庭统帅赴陕解决潼关之危。

此时朝廷手中唯一可用的兵力就是这十万,朱由检也是知道的,但是他现在的主要想法就是用十万人彻底消灭李自成,这是一场殊死之战。最终,孙传庭率领尚未整顿的部队,在汝州大败。明军阵亡四万余人,其余四散。

这对最后的家当被朱由检彻底击溃,辽东北部主力洪承畴早已投其所好。明朝无力回天。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首都被李自成攻陷,朱由检吊死景山公园。

我们常说的亡国之君是什么?贪图享乐,好色懒惰,无能的人。还是权衡之术不精,最后权臣夺国。好像大部分堕落的国王都是这样的。

但从崇祯的执政情况来看,他勤俭持家,好色,极其精通权衡之术。他有一些贤明君王的优点,但为什么明朝还亡,崇祯也是亡国之君?

原因有三:第一,明朝积弊很深。明初优待宗室的制度和兼并土地的制度是明末财税崩溃的主要原因。富宗室,富地主,但不富中央朝廷。宗室在享受朝廷支持的同时,利用宗室特权圈地不纳税。地主阶级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免税土地,剩下的三分之一还要承担剿灭叛军和清兵撤退的军费,官员的俸禄和大米,皇室的补给等等。

朱由检并非完全没有看到金融崩溃,但他仍然没有决心处理这些问题。他所能做的就是增加税收,并要求部长们筹集资金(朱由检很节俭,但他很少使用自己的金库)。财税一垮,那些浴血奋战的军人就没有报销了。混乱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是气候和叛乱频繁。明朝末年恰逢小冰期,粮食减产,冰冻期延长。承担世界税收的三分之一土地,经常遭遇减产。政府苛捐杂税,土地不产粮食,导致无数饥民,久而久之就成了难民和叛军。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以至于崇祯时期,或者说万历以来,内忧外患严重。大动荡时期内外夹击如何发展?不进则退!

第三,朱由检多疑多疑的弱点。以上原因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外因,第三个是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朱由检频繁的相位变化使得制定的国策完全无法积极实施。所以可以说内阁政令不出京城,十七年五十个,平均每年三个,每个人的执政理念不同。原本被整合的官员已经变成了各自为政的小团体,而且还有一群林东党的叛徒。

平叛和辽东将领中往往存在猜忌,魏忠贤被灭后,宦官再度受宠,导致孙承宗被宦官困在家中,袁崇焕在年关被杀,洪承畴和祖大寿被清除,孙传庭一人被杀,卢象升被围被杀。满清官员,没有一个能独善其身的。

南明评价朱由检是“君亡之国,千古不存之圣”,清代文人评价他是“非亡国之君,而将死于时局之末。”而现代的评价多是“多疑豁达,硬怒,刻薄忘恩,刚愎自用”。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成为评价崇祯的争议点。

作者不是历史专家,只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评价这位有争议的皇帝:朱由检是一个有着君主梦想的人,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是君主的工作。其实他只在乎一个君主的名字。他在某些方面的确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最大的错误是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做专家。表面上勤快,其实就是喜欢权力。

如果给的评价短一点,就是力不从心,那就累死了。空学汉帝,才华不及隋炀帝。摸摸自己,十大历史人物第三名已是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