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坚强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济南人。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从此,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由于不能上学,她在家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把他送到(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老师。她还自学了针灸技术,免费为村民治病。后来,张海迪自学了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面对残酷的命运挑战,张海迪并没有感到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对生活充满信心。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但她发奋学习,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所有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学习了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从65438年到0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翻译了几十万部英文小说,如《海滩诊所》,编著了书籍,如《向天敞开的窗户》、《轮椅上的生命与梦想的追问》。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追寻生活》出版不到半年,再版三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活的追求》之前,这个奖从来没有授予过散文作品。2002年,一本30万字的小说出版。该书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六大重点图书,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第三届全国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阅读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从1983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了超过1万字。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她自学了十几本医学专著,请教了经验丰富的医生,学习了针灸等医术,免费为群众治疗10000余人次。1983中国青年报发表《做一颗流星,把光留给世界》。张海迪在中国成名,赢得了两个名声,一个是“80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罗”。张海迪抱着“活着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罗为榜样,勇敢地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人民。她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题词:“向张海迪学习,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资本家!”随后,张海迪成为一股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政协委员,就职于山东省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2008年6月165438+10月65438+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张海迪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活着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一颗流星,我要把光明留给世界。”带着这样的理想,她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起了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为别人着想,为各地的人民工作。她发现小学没有音乐老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后还帮学生组织自习小组,给他们理发,扣扣子,穿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少医生和药品,于是决定学习医学知识和技术,并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医学书籍、体温计、听诊器和常用药品。她已经读完了《针灸》、《人体解剖学》、《内科》、《实用儿科》等医学书籍。学针灸的时候,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针灸。短短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找医生,她都热情接待。重病患者动不了的时候,她就坐在轮椅上,走到门口给患者打针吃药。有个叫耿的老人,因为脑血栓后遗症,六年不能说话,瘫痪了三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边鼓励耿大爷在精神上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一边大量阅读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可以说话走路了。此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作为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耀着* * *产品主义的光芒。

有人说,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人生才是最幸福的。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努力工作,发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一切——* * *资本主义。

请向她学习。

张海迪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联主席团成员、山东省残联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岗位和社会工作中不断自强,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榜样。她是中国一代年轻人的骄傲,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面对残酷的命运挑战,张海迪并没有感到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对生活充满信心。虽然没有机会进校门,但她努力学习,完成了中小学的所有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学习了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

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她自学了十几本医学专著,请教了经验丰富的医生,学习了针灸等医术,免费为群众治疗10000余人次。

1983中国青年报发表《做一颗流星,把光留给世界》。张海迪在中国成名,赢得了两个名声,一个是“80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罗”。

张海迪抱着“活着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罗为榜样,勇敢地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人民。她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题词:“向张海迪学习,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资本家!”

随后,张海迪成为一股道德力量。

1991年,张海迪在接受癌症手术后,以不屈的精神继续与命运抗争,她开始攻读哲学研究生课程。通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残疾人》。1993通过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用自己的勇气证明了生命的力量,就像她自己说的“和所有有决心的人一样,我把努力探究本身当成了真正的快乐。”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条进入知识海洋的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也做了很多社会工作。她用她的演讲和歌曲激励了无数青少年取得进步。她还经常去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农村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残疾儿童治病读书,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6万多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号召全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为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海迪先后三次应邀出访日本、韩国举办讲座、音乐会,她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激励着不同国籍的人们。65438年至0995年,她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83年5月,党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8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勇于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海迪在岗位和社会工作中不断自强,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榜样。她是中国一代年轻人的骄傲,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关于幸福

幸福很难。我们常常为了短暂的快乐而在悲伤中度过岁月,尤其是在张海迪身上。张海迪看起来很开心,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她也能做出灿烂的笑容。但张海迪说,她从来没有过真正让她开心的事。

张海迪现在是作家,但写作是痛苦的。她有大面积褥疮,骨头外露,但还在写作。她做了几次手术,手术很痛苦。她的鼻癌手术没有麻醉。她清楚地感觉到刀划开了她的鼻腔,针穿过了她的皮肤。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觉得幸福——终于解脱了。张海迪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死亡。然而,她活了下来。

她写小说,画油画,跳芭蕾,拍电视,唱歌,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她很喜欢香水,生活很充实。主持人朱军问她,你这样坐着是不是很难受。她说,是的,很辛苦,但是我已经这样坐了40年了。作为CPPCC委员,她的建议是在高校推广无障碍设施。“我很痛苦,但我能让别人快乐。”张海迪说这话的时候,诗意从她身边蔓延。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总是很淡定。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闪光灯、笑声、掌声的时候,调整好自己是最重要的。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我的心永远像一泓清水,那么蓝,那么深。”

“有一个脆弱的海蒂。你想象不到像我这样的残疾女人,脏了之后什么都不会做的烦恼。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没有我会更好。有时候出差住高楼,就去看看。我常常想,如果我真的这样倒下了,一切就都结束了,我再也不用痛苦了。我甚至希望被安乐死。”

“回想起来,我的确是一个非常顽强的海迪。残疾是人类的巨大痛苦,但总需要有人咀嚼。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会说话的笔,让我会说话,会战斗。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解放了我的思想。”

“今天,坐在这窗前,望着这一望无际的草原,我希望能像你一样,用双脚一步步感受大地的温暖和亲切,找回曾经拥有的那种行走的感觉……”

面对残酷的命运挑战,张海迪并没有感到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对生活充满信心。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参加了远南运动会。1997被日本NHK评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至今,任中国残疾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自从我们认识张海迪以来,二十年过去了。20岁以下的很少有人记得张海迪。现代医学延续了张海迪的生命,但被反复手术延续的生命有多闪亮?二十年前,张海迪扼住命运的咽喉时,还是一个热血青年。二十年后,她还在敲命运之门吗?我们来看看张海迪的内心世界。

关于名声

二十年前,张海迪的名气很大。这样的名声对于一个演员和一个明星来说是受欢迎的。可惜张海迪不是。张海迪意志坚强,灵魂脆弱。

她现在是作家了,但她说“这些年我很清楚,我在文学之外的名声大于文学创作本身……”。她还说,“我从来不关心那些事情。我只关心文学创作本身。怎么才能把作品写得更好……”但谁都看得出来她在乎。她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书卖得好是因为名声而不是作品,所以一直在压榨自己。但是作为一个残疾人,她能接触到的社会真的很有限,所以她不得不拼命的挖掘自己的内心,幻想。在这样的压迫和无奈中,张海迪越来越痛苦。身体上的痛苦别人看得见,她也说得出来,而这种内心的痛苦,张海迪是无法言说的,就算来了也没有人会在意。

张海迪说:“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总是很淡定。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闪光灯、笑声、掌声的时候,调整好自己是最重要的。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我的心总是像一泓清水,那么蓝,那么深。

我的外在性格让人感觉很友好。别人看到我,就叫我姐姐阿姨。其实我心里还有更深的东西,那就是沉默,是疾病和读书给我的。让我觉得什么才是最美的,什么才是应该追求的。我一直相信,正在思考的女人是最美的,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点我感受最深。

今天回想那些日子,我心存感激。虽然我不能回复所有的1.5万封信,但它们一直在我心里。我要感谢所有爱我关心我的人。我越来越明白人们为什么爱海蒂,因为她有勇气面对疾病和困难,这也是我此生的骄傲。也许我在其他方面做得还不够,但是我相信我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人。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梦想和追求,不放弃每一次努力。回过头来看,我没有白白度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当我没有声音的时候,就是我在职业生涯的长河中跋涉的时候。身边很多朋友也对我说,海蒂,你为什么总是拒绝各种面试?这样会让人起疑。我想我应该没有发言权。首先,我是千千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其次,我是个作家。这个职业不需要在前台表演,而是在幕后,在案头思考、学习、研究、写作。作家的生活并不丰富多彩,更何况我属于那种写作难度很大的作家。"

关于走路

走路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三个道具:一个闲散的心情,一个惬意的风景,一条健康的腿。这三样张海迪都没有,但她还能走路。她有丈夫,王佐良。

他们的走路姿势是这样的:王佐良推着张海迪,这样他们就有腿了。为了避免围观,散步的地点选在自己家里,这样有一种闲散的心情。至于景色宜人,就在张海迪嘴里了。靠在丈夫的背上,张海迪不停地描述她想到的风景:一棵树,一棵柳树,柳叶是绿色的,一个湖,湖水是蓝色的,一根电线杆,一阵风,一场暴雨...风景在张海迪的描述中栩栩如生。

20年来,夫妻俩就是这样,一个背,一起说话,互相照顾。10多年来,王佐良从未出去理发。他的发型全是张海迪自己做的。20年来,张海迪一直生活在诗歌和他自己简单的世界里,而王佐良是一个读诗的人。

提到她的丈夫,海蒂说,“他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回顾我20年的婚姻,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成绩。我们坦然面对生活,从不理会各种猜测。我想时间会证明,我也很惊讶。结婚这么多年,他去加拿大读书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我们的书信也会和当年一样。真的很有趣。我从不相信没有爱情的婚姻能够存活。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之花就会枯萎。”

关于如果

如果那个记者没有找到你,或者你没有这样的社会影响力,你今天还会这样吗?你会戴着大师的帽子写那么多书吗?

——如果真的有如果,我是一个健康的人,我想我会做得比现在更好,甚至比今天更好,对社会的贡献也比今天更大。

如果你能站起来,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想我会试着跳舞。真的。这是一个人最深的愿望。虽然这么多年没跳舞了,但生活中我并没有停止跳舞。我觉得生活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

如果你站起来,你最想对你老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想像很多家庭主妇一样做饭,而不是这样坐着。

如果你走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如果我不在了,爱人要找另外一个人陪他,另外一个健康的人陪他。

关于爱情

有一个和平的婚礼

“他是我少年梦里的男人。”张海迪和王佐良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之后一直保持联系。1982年,他们在张海迪家喻户晓之前就结婚了。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一切都在平静中度过。

“当时我公公婆婆都在上海,有些阻碍,但很快就消除了。我丈夫回家解释了我的情况,小心翼翼地问,'这样可以吗?'他们只是说:要做好心理准备,要面对很多困难。后来的实践证明,我公公婆婆都是上海这么好的老工人。他们信任他们的儿子,也信任我。"

1991年1月,张海迪被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王佐良陪同张海迪到上海中山医院进行无麻醉手术。手术前,张海迪深情地对王佐良说:“如果我能活下来,我会很幸运。我希望我还能和你一起生活,但是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时候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拖累你。我跟朋友说,如果我死了,让他们给你找个比我好的健康女人。”王佐良握着张海迪的手,眼睛湿润了。

张海迪曾问王佐良:“你是不是厌倦我了?”王佐良俯下身,吻了吻张海迪的额头,握着她的手说:“我永远不会。”

“为什么?”

“因为你每天都给我新的热情和活力。”

少女时代就热爱绘画的张海迪,除了写作,也创作了很多油画。为了张海迪的油画,王佐良再次成为一名木匠。张海迪的油画有时需要搭配与旧船板同色的镜框,而王佐良则是用棕色和黑色鞋油上色,效果极佳。当一些油画在南韩展出时,一个大商人看中了它们,愿意出高价购买,但张海迪婉言谢绝了它们,因为它们包含了梁左对自己的深厚感情。

* * *一起浇灌爱情之花。

1998上半年,张海迪与王佐良合作翻译美国当代作品《莫多克——大象的真实故事》,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当我读到莫多克的时候,我一次又一次地流泪。我觉得我翻译不出那些悲伤的段落,我觉得很无力。所以我请我的爱人王佐良和我一起翻译。这是我们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合作。只有一份原始文件。我每天下午翻译我的章节,他晚上工作。我给他那些悲伤的章节。”

两个相爱的人,每天都想为对方做点什么。虽然张海迪只能靠轮椅行动,但她还是尽可能地做一些家务,比如扫地、擦桌子。她也喜欢烹饪,但家里的厨房对轮椅来说太小了,所以她让王佐良代替她“操作”并烹饪她准备的菜肴。

对于丈夫,张海迪深情地说:

“他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回顾我20多年的婚姻生活,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成绩。我们坦然面对生活,从不理会各种猜测。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而我自己也很惊讶,结婚这么多年,他去加拿大读书的时候,我们的信会和当年的一样。我从不相信没有爱情的婚姻能够存活。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之花就会枯萎。”

“我丈夫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男人。我毫无障碍地为社会做些事情。他会大力支持我。很多汇款都是他帮我寄的,包括寄东西。现在很多朋友,他们都收到了我的书,都是我老公送的。”

“我当然渴望有个孩子,一个女孩,非常漂亮。我甚至在清晨的阳光下遇见了她。在我极度痛苦的时候,我跟我老婆说,如果我们有了孩子,现在就该上大学了。想到这些我真的有点难过。”

以后一起去养老院

让对方爱自己更久,把自己当成终身伴侣。张海迪说,这其实需要智慧和努力。“好的家庭生活需要创造和创新,这样生活才不会无聊。”

张海迪是一个聪明善解人意的女人,她知道生活需要激情和乐趣。她的家总是很干净,她还想方设法添加小摆设。他们曾经领养了一只小狗,取名“板凳”。这对夫妇非常喜欢它,人们觉得这是他们的孩子。

有一次,张海迪问王佐良:“我们没有孩子。我们老了该怎么办?”王佐良把张海迪的手放在自己手里,平静地说:“到那时,我们一起去养老院。”

晚年的张海迪有一个美好的憧憬:“我坐在一棵树下,我穿着一件红色的毛衣,我想穿一件鲜艳的红色毛衣。我的头发已经变白了,我想用一条非常漂亮的毯子盖住我的腿。我头上是一棵石榴树,身旁是一片碧绿的湖泊。”

张海迪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相当满意。她说,“如果我能得分的话,我的婚姻生活至少要八九十分。”

1991年,张海迪在接受癌症手术后,以不屈的精神继续与命运抗争,她开始攻读哲学研究生课程。通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残疾人》。1993通过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用自己的勇气证明了生命的力量,就像她自己说的“和所有有决心的人一样,我把努力探究本身当成了真正的快乐。”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条进入知识海洋的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也做了很多社会工作。她用她的演讲和歌曲激励了无数青少年取得进步。她还经常去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农村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残疾儿童治病读书,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6万多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号召全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和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号召全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和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海迪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联主席团成员、山东省残联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岗位和社会工作中不断自强,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榜样。她是中国一代年轻人的骄傲,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6月165438+10月65438+2008年3月,张海迪当选为新一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长。

张海迪截瘫,躺在病床上对着镜子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四门语言,成功翻译了16本海外书籍。她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她的顽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