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分析和后面的大致内容和中心思想。

文章开头,父子俩一起回家参加葬礼。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说明事情的开头,与后面无关。这个开头实际上为整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设置了一个阴郁的氛围和悲凉的环境,其中出现了父亲的背影。这种阴郁的气氛和悲伤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满满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父爱的崇高。当时父亲处于丧亲、失业、典当、借钱的境地。但是,即使在这种惨淡的情况下,父亲也没有怨天尤人,一直爱着儿子,为他做了一件又一件事。那些是什么样的东西?有些是他没有必要做的,比如送儿子上火车;有些不是他必须做的,也不是他力所能及的,比如爬铁路买橘子。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必须自己去做,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不去做很容易感到不安。他尽力一件一件地做,那么认真,那么自然,那么心甘情愿。比如穿越铁路,爬上爬下,显然是那么的费力和艰难。然而,做完之后,他“扑向衣服上的污垢,感到非常轻松。”为了照顾好儿子,他不顾任何灾难和劳累。一个父亲在这种艰难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事情,比他平时所做的要珍贵很多倍,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的顺境中,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而是充满了感情和深刻的含义。

父亲一会儿把儿子送到车站,一会儿又从父子俩那里写信。在父亲这边,他考虑再三,认为必须亲自为儿子送行,而在儿子这边,他却不这么认为。他想的是自己“二十岁了,已经来过北京两三次了,无所谓了。”他不太在意父亲的告别,不明白父亲的心思。于是,父亲和搬运工讨价还价,儿子“总觉得自己说话不好听”;父亲在车上问服务员,儿子笑他“迂腐”。一个父亲是世故的,但他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知道钱,托付给他们真的没用”,但正是因为爱儿子,他才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但是,儿子认为父亲的行为具有冒犯性,这让他感到尴尬。这自然不是儿子不爱父亲,而是儿子终究不理解父亲。后来背影出现,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在为自己做着不称职的工作,终于充分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心,以至于流下了眼泪。这是一滴夹杂着感激、遗憾和羞愧的眼泪。父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差异和变化,让文章跌宕起伏,也展现了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亲买了橘子,最后走了。至此,文章似乎结束了。但是后来我又写了一段我父亲这几年的苦况。这一段可以说是对后面描述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呼应当初气氛和情调的作用,反映了父亲坎坷的人生道路,揭示了当时惨淡的社会,另一方面也继续强化了我的背影形象。在晚年,他的父亲处境不好。有时他对待儿子比过去更差,他又老又弱。他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努力,但他爱儿子、关心儿子的心没有变。“他只是想到了我和我的儿子。”如果说以前一个父亲为了儿子尽心尽力,现在到了晚年,他做到了。儿子在晶莹的泪眼中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此刻他脑海中的背影,不仅仅是过去父亲背影的再现,更是老父亲的身影。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

(摘自《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初中语文课文解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版)

文章通过对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的场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