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全方位自恋——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三大基本驱动力之一】
有人认为自恋、性欲和攻击性是人类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三大基本驱动力。
最近主要说说“全方位自恋”。
全能自恋,或者说“全能感”,认为世间万物如你所愿,无所不能。
说得更明白一点,可以理解为:我的身份是“上帝”,我希望我能得到我想要的,我的意志支配着一切的运转。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在婴儿期最先体验到的是全知全能的感觉,那时的人生活在全知全能的感觉中。因为宝宝没有“自我”感,TA觉得自己和世界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婴儿感觉像一个“上帝”,他是世界和一切。如果他有想法,有需求,世界会给他及时的回应。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宝宝会产生极大的无助感,然后“上帝”会变成“魔鬼”,会感到渴望毁灭世界。
这是怎么发生的?
全方位自恋是人类本能的驱动力之一。其实是在追求“我好”和“我有资格活着”。我真正追求的感觉可能是掌控感,确定感,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本能的需要。当你缺少了这个,其他的都没有意义。就好像,你身边有一只饥饿的老虎,对你垂涎三尺,随时准备吃掉你。这个时候你就不会有心情去追求其他的东西了。
新生婴儿由“神”变“魔”,其实只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人都会有无所不能的自恋,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儿,但与婴儿感情中的无所不能感相反,婴儿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脆弱和无力的,能力接近于零,真的是“弱小、可怜、无助”。
当宝宝的需求得不到世界的回应,现实不符合TA的想象时,TA会感到挫败和无力。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对于宝宝来说是TA无法接受的“坏”。
因为,此时宝宝的“自我”还没有发育,TA还没有意识到或认可她的“好”。这个时候,TA无法接受自己其实也有“坏”的一面。但是,寻求全方位自恋,确认自己“优秀”的本能是“绝对正确”的。既然你一定要“好”,那么“坏”的部分就只能是外部世界,所以“摧毁”这个“坏”的世界只留下“好”的婴儿。
小婴儿把自己无法接受的“坏”投射到世界上,用这样的心理防御来保护自己。
对于成年人来说,无所不能的感觉并不少见。
在各种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主角都有“超能力”,可以做很多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全方位自恋的表现。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有些主角似乎真的像全能神一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很多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全能,推动了人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是为什么有些灾难,有些人总是活在努力中的原因。
例如,所谓的“无能狂怒”:
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总是脾气暴躁,像个火药桶,一出事就会马上爆炸。
比如:雨天公交车晚点,导致TA上班迟到;被同事误解,被上级指责;网购不符合预期;我不同意我女朋友去旅行...
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愉快的小事,往往会让这些人勃然大怒,瞬间脾气暴躁。进入“狂怒”状态,常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肾上腺素飙升。
其实这些反复的愤怒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一种巨大的无力感。
无力感的来源是人的全方位自恋,即认为世间万物都应该如他所愿。
人们在寻找一种全能感,但这种全能感却停留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当现实与想象不符时,他们会感到沮丧,同时会感到愤怒,会想:“怎么会这样呢?”?
人生气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求力量。我寻求愤怒。愤怒可以给我力量感,让我去改变我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改变的事情,去改变我不能接受的事情。
这种愤怒带来的权力感,只能也应该用来改变自己。
但人们往往会有这种错觉,觉得自己充满力量就能改变世界,从愤怒中寻求力量感,并利用这种感觉试图“改变世界”。
人是不可能改变客观世界的。毕竟“人只是个体”。
所以,没有什么能改变外面的世界。这些人的无用感和无能感都指向了自己。他们痛恨自己的无用、无力、无能。
如果他们接受不了针对自己的无力感,就会投射出来,变成对他人或社会/世界的仇恨。这也叫“泄愤”。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1,人寻求全方位自恋,被现实反复“掌掴”,感到无力和挫败。
2.我受不了这种无力感,转而愤怒为力量。
3.我通过愤怒获得了力量感。在潜意识的全能感的指引下,我试图改变世界,却屡屡被“掌掴”。
4.我感到更加无力,需要更多的愤怒来给自己带来力量。
“无能之怒”的背后,撕裂着愤怒的皮肤,无力感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