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

社交明星。

那时,吕碧城美丽的影子经常出现在各种聚会上。一时间成为京津一道奇特的风景,人们对这位有思想的美女和才女印象深刻。当时,社会各界名流纷纷追捧吕碧城,如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师傅,袁世凯之子袁韩云,李鸿章之子李景熙等。正如《内廷秘史》苗山在一首诗中所说:“飞将使词名满天下,自然是睿智开明。绛幕满羡,处处推吕碧城。”用吕碧城自己的话来说:“京津名客与监察署职员的诗词讲和,无虚日。”

当时,有许多人追求吕碧城。据说吕碧城眼光很高,只看中了梁启超和汪精卫,却觉得梁启超太老(比吕碧城大9岁),汪精卫太年轻(和吕碧城同岁)。此外,据现代天主教历史学家方浩先生考证,《大公报》总编辑英敛之非常崇拜吕碧城,甚至引起了这位英国女士的误解。历史学家梁先生还在《应日记》中发现了写给的文字:“对不起我的好意,我洗心洗水,求饶。秋水、春风、香草、风情,写惯了,意犹未尽,诗总泻。”真的深情,透露出一种深情。

吕碧城是这样跟朋友们说自己的情感感受的:能对生活满意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王荣保人不错,也结婚了,张謇曾经给我介绍过朱宗元。他的诗写得很好,但并不混乱,胡子也全白了,太不适合了。我的目的不是钱的多少和家庭地位,而是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不可能成功。还好手头有点积蓄,不愁吃穿。我只有在文学中自娱自乐。

提倡女权的教育家

吕碧城还与“鉴湖女人”秋瑾有着密切的友谊,并倡导女权。她曾经和秋瑾同床共枕,聊过很多国家和人的关系。“俗须见革除旧弊,闺阁愿为新人。”是他们* * *用了心。有意思的是,因为秋瑾仰慕吕碧城,也被冠以“蓝城”之名,而吕碧城的很多作品都被误认为是秋瑾的,于是秋瑾“大方地取消了它的名字”。不久,吕碧城为秋瑾创办的《中国妇女报》写了一篇序言。秋瑾被杀,鲁伤心得夜不能寐。他试图偷他的尸体并埋葬它,然后他为它举行了追悼会。吕碧城还用英文写了《革命妇女秋瑾传》,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发表,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她曾与“鉴湖女”秋瑾同床共枕,呼吁革命,是发动女权运动的先驱。

在担任《大公报》主笔期间,吕碧城利用这一舆论阵地,积极发表了大量主张女权和妇女解放的诗歌和文章。作为妇女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她认为要实现妇女的真正独立,必须“启发民智”,大力提高妇女的思想文化素质。于是,创办一所新型的女子学校,成了她践行理想的目标。因此,吕碧城做了许多演讲,宣扬建立女子学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创办女校上升到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是为了冲击几千年来积累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过时观念。女校运动的兴起恰恰证明了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如果你想要平等和自由,你就得和男人文明相处,学习有用的知识,变得强大。”她认为“办女子学校,发展妇女智慧,促进妇女权利,是国家自强的根本。”

这一时期,吕碧城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女子教育立足于改造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个人”和“完整的国民”;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打破女性教育重识字、持家的教育规则,给予女性以西方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教育;女性教育要大胆聘请男教师,提高女性教育质量;女教师的学生不仅要当女校的老师,还要当男教师。等一下。这些教育思想的提出对当时的教育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确实为当时的女子教育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在这片校园净土上,吕碧城不遗余力地推动新式女子教育。她工作了78年,亲自负责行政和教学。北洋女书院将中国的传统美德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相结合,将中国的传统学问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相结合,成为中国近代女性文明的摇篮之一。她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也能致力于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为文明社会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许多在这里学习过的女孩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和艺术家,如邓、、许广平、、周道儒(曾是袁世凯尊敬的导师)等等。他们都是吕碧城教过的。在寂静的中国大地上,吕碧城为女性的全面觉醒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吕碧城的影响下,吕氏姐妹都从事女子教育,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姐姐吕惠如是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二姐吕是奉天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妹妹吕坤秀是厦门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师。她也成为了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景德是四才之女”的理论成为当时广为传颂的美谈,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

历史常常喜欢开玩笑。令吕碧城苦恼的是,吕碧城因为她叔叔的责骂而逃跑了。当她创办一所女子学校时,她的叔叔颜却“因事被辞退”。袁世凯任命他协助他的侄女吕碧城参与筹备事宜。他很惭愧,但又不得不“忍气吞声”,但很快就辞职回塘沽了。对此,吕碧城调侃道:“不过,目前为止被刺激成资助的,都是因为舅舅的一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