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杰克逊·易“欲扬先抑”的创作
技术描述
“欲赞先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是指作者要大力赞美对象,但在文章开头贬低他,待时机成熟再赞美他的写作方法,即作者先对所描写的对象有一些看法,然后以某种理由否定原有的看法,得出新的结论。这里的“抑”为“扬”铺路,使“扬”更有力,更突出。“先抑后扬”的方法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绪变化的反映,说明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这种方法如果在写作中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的情节多变,跌宕起伏,摇曳动人,在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对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从而增强人物正面的表达效果。
考试要点
1,“欲升先抑”可以用来写人或事,只要用得恰当。
2、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抑制”和“促进”的关系,两者不能划等号,要强调“促进”而不是“抑制”。
3.“克制”和“阳”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对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文
老哑巴摆渡人(小说)
江苏考生
这条蜿蜒在群山之间的河流,是小镇的命脉,也是小镇人与外界唯一的沟通渠道。那条历经沧桑的小船,是镇上唯一的交通工具。正是因为有了河和船,才能找到摆渡人的感人故事。
他蓬乱的头发,小小的眼睛和扁扁的鼻子不成比例地嵌在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上——他长得真丑,人们叫他“老哑巴”,因为他天生不会说话。
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哑巴成了镇上唯一的摆渡人。他默默的拿着很多人不愿意拿的扁担,每天在风雨中前行,送走镇上一个又一个的村民,没有间断。开满无名野花的老渡口,布满了他磕磕绊绊的脚印。老哑巴工作没有任何报酬,他从不索取任何东西。人们称他为“笨蛋”。
那天,我和村民们来到渡口,老哑巴一个人坐在野花里,凝视着天空。“老哑巴!开船!”村民们喊了一声,嘴里“丫丫”的应着,他赶紧解开绳子,把船开了。小船慢慢地走着,两边的芦苇和马尾草在微风中摇曳。为了避免看到老哑巴的老面孔,我特意坐在船尾,静静地玩水。没想到,一不小心,新买的拖鞋掉到河里了,我急得大喊大叫,因为我妈早上买的,丢了肯定要被骂。正在运送的时候,老哑巴跳进了河里,很快拖鞋就扔到了我手里。我激动得差点哭了,连“谢谢你,老哑巴”都顺口说了。村里人都笑了,让我挺尴尬的。
今年春天,我再次来到那个小山村,老人的影子已经不见了。几天后,我从村民口中听到了一个关于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聋哑摆渡人在救起一名溺水儿童后,终于在这条陪伴他走过千船的河中安静地休息了。当我再次走过渡口时,我对这位老人的感受是如此之深。是这条河让我看到了他美丽动人的一面。静静地站在渡船上,我在心里轻轻地说:“谢谢老伯伯!”
(1)创建新路径。另辟蹊径就是从立意的角度打破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常规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根据作文中的材料,要求以“水”为题进行写作。也许很多考生看到“水”会自然而然地转向环境问题、水污染问题、生存问题,而《渡船上的老哑巴》则摒弃大众思维,另辟蹊径,从“水”和“何娜”想到了“何娜”。这种做法避免了与大部分考生的想法发生碰撞,也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在高考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2)设置悬念。指的是在一篇文章的开头写出一个事件最吸引人的片段或者直接写出某个东西的结构来吸引读者。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往往能抓住读者的心,让他急于找到答案,弄清楚到底是什么。渡船上的老哑巴从一开始就很迷人。它不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河”和“船”,还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悬念:“正是因为有了河和船,才有了摆渡人的感人故事”。这时候读者不禁要问:摆渡人是谁?那个感人的故事是什么意思?这样,谜题就会吸引读者的心,让读者渴望读下去,这是优秀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3)典型材料选择。一篇好的写作作文,除了构思新颖、有惊喜外,还需要选取具体的典型事例来表现对象的良好品质,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显得有血有肉,否则就会显得空洞无味。写人的时候,选取的案例素材一定要新颖典型,说出别人没说过的话;此外,还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在《渡船上的老哑巴》中,作者选择了免费摆渡、帮忙打捞拖鞋、勇敢救孩子三件事,从小到大,越走越深,歌颂了老哑巴的优秀品质。
(4)对比鲜明。通过前后不同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变化的对比,表现人物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精神面貌。《渡船上的老哑巴》里,“我”先是看不起老哑巴,觉得他很丑很“笨”,所以一直不想靠近他,甚至在船上的时候就坐在船尾,免得目睹老哑巴的老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帮我找回了我掉在河里的拖鞋。也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勇敢地跳入河中,救了一个孩子的命,却最终因为疲惫而长眠在自己努力了一辈子的河里。老哑巴的这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由衷地说:“谢谢老伯伯!”这声音里既有对“我”的敬佩,也有对“我”的感激和愧疚,升华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