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五论

#读后感#引言《世界通史》是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一部历史著作。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读后感频道!

世界通史评论

最近看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世界通史》。《世界通史》字面意思是记录那些意义重大的事情,但是翻开书一看,大部分都是战争!什么“马拉松运动”、“温泉关站”、“红白玫瑰战争”...一场战争会死多少人!如果有这么多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为什么不用它们来建设我们的家园,反而去摧毁它呢?我不明白。据说是富人发动了战争,穷人却死了。你还记得那个在南京火车站哭的小男孩吗?还记得在核战争中受伤的人吗?他们或死或残,连肚子里的胎儿也不能幸免。然而,我问,他们遭受这场灾难有什么不对?他们都是无辜的!

战争对全民有害。但是为什么要打仗呢?那些被权力冲昏头脑的人,醒醒吧!

我们渴望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那里有鲜花、欢乐和幸福...

对第二章“世界通史”的思考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买《世界通史》这两本书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原因有二。一个是想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从全局来看,这些怨气无非是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就像邻里打鸡骂狗一样。其实我们身处其中,跳不出过去。毕竟那些欺凌真的发生的很血腥。那就是历史,无法修改,也无法遗忘;他们希望看到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以及他们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毕竟教科书难免有一面之词。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这样我就可以为那些在我脑海里萦绕多年的奇思妙想找到一些“理论依据”,以后记得开怀大笑。我学过一些关于电子和化学的科学知识,比如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真实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不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有电流流过连接金线的银线,金线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变成了银,因为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是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一些东西,但是不容易定量测量。作为一个生命单元,人们交换各种信息(能量等。)每天和外界在一起,但你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只是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所以才有了“夫妻”的说法。另外,如果人死了,人的记忆最小的物质载体呢?会不会飘起来形成“灵魂”?而这种记忆的物质载体,会不会因为是生命体(人)交换的,而体现出原生生命的某些特征?

这样看来,灵魂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的话题,而是一个科学的话题。在我们有5000年历史的书籍中有很多这样的记录。在书中,这位美国老先生说:“电子、质子、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正在形成具有不同组织程度的聚合物,一种有机聚合物形成有机体。”[第4页]也就是说,人是微观的。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物,或者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是其中一些的排列。另外,“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得像太平洋中的一粒尘埃”[4页],这也证明了我的另一个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之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依然可以微观,无穷无尽。换句话说,大的永远可以更大,小的永远可以无限小。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大和小永远是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是绝对的。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进行。这个理论的一个推论就是一定有外星人,但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宇宙之外还有一个宇宙,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形成有机高分子。微观世界中人们记忆的载体(一种比中子和质子更小的粒子)因科技发展而被捕获,一夜大学毕业不是梦。有可能抓到一两个灵魂粒子,解密附带的信息。物质是永恒不变的,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着不同层次的特性。当人被看作一个粒子时,显示人的特性的不是细胞,而是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特性被更小的粒子所附着。现在基因技术表明,基因是区分你和别人的最小单位,总有更小的粒子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达。微观上,恐怕人和石头或者水组成的最小单位都是一样的,不如不在我这一代讨论。

我还喜欢另一句话,“人类是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但是我不敢苟同。根据上述理论,在没有基因改变的情况下,人类应该回归到有机聚合物或有机体。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一系列基因变化才会导致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从有机高分子逐渐进化成人的基因变化,因为环境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也正是因为人类的破坏,环境的变化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高等生命存在的原因。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在哪个阶段,我不明白。也许有一天,研究会发现,人类的生命只是高等生命的载体。

对第三章“世界通史”的思考

《世界通史》是斯塔夫里和阿诺斯最重要的著作,分为两册: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后的世界。作者采用全新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从全球而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视角来考察人类文明在世界各地区的产生和发展。这本书总结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不同于一般有趣的历史书。它以结论性的话语对人类历史上几千年的文明与发展、朝代更替、社会变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的阐释。由于阅读能力有限,只能从中截取一些有趣的内容。下面说说我看完之后的感受。一.两性不平等

两性不平等是因为新农业太重,女性最后不堪重负,只能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吗?我的理解是,虽然这种不平等在新农业的发展中逐渐显现,但并不是因为太重,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生活需要生产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同时,照料同样的土地可以生产出满足每个人需求的食物,而不需要男人和女人都在田里工作。这样,就会有免费劳动力回国。那么为什么是女人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只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因为孩子永远是女人生的。以前因为集粮,不可能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性可以多生孩子,保证种族繁衍。所以女人自然就呆在家里,只是后来的发展一开始是不可预测的。虽然做家务和带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话语权。所以,千百年来,女人成了第二性。这一幕即使到现在还在上演:无论一开始多么受百万宠爱,一个全职太太五年八年后都会变得多余。当然,那些嫁妆丰厚嫁入婆家的,不属于这种情况。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文化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之前,各种人类群体在各大洲繁衍生息,各种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明和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股超自然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演变成了强烈的野心,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在各种“交往”的幌子下开始了无休止的斗争。环顾四周,古代的战争远少于现代,而古代创造了我们直到今天都引以为傲的灿烂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丰富,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行为是否已经偏离了人类历史的正常发展轨道,我们现在的观念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今天,这种权力的转变仍在继续。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竞争”、“发展”等词汇被提及,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望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个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都是金钱至上”,这是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发现的场景。

第三,日益增强的危机感

《全球史》的结尾说“人类从未见过眼前如此辉煌的前景,却从未见过这景象背后潜伏的蘑菇云。”作者和许多历史学家现在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有危险,美丽中有毁灭。也许有一天,人类真的会发展到一个恶性的境界,那些智慧结晶的所谓恐怖武器会被搬出来,强加给对方,或者一些国家和民族会试图打造一种更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比如朝美不断研发新武器,矛盾与日俱增。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如果科学突然和人类在测试或测试和尝试的过程中。你想想,这一天还会远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人类呢?我们是不是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不断地自掘坟墓?我们会在同一个地方结束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所以即使走在毁灭的路上,也没必要恐慌。我们必须认清现在,展望未来。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对第四章“世界通史”的思考

斯塔夫里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高度概括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不同于一般浩繁的史书,史料和事件占多数。而是用结论性的话语对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与文明、朝代更替、社会制度变迁相关的问题做出总结性的解释。在阅读一部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我无法对具体的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只能有一些印象。当这些印象证实了我所了解的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时,我有以下几点。1.在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之前,各种人类群体在各大洲繁衍生息,各种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明和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股超自然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演变成了强烈的野心,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不再像动物一样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人类在“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无休止的斗争,这种斗争在当前的世界中仍在继续。环顾四周,世界历史越来越被“实用主义”哲学或“唯物主义”所主导。近代以来的历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换力。

今天,这种权力的转变仍在继续。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等词汇,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望打造强势转型,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日益形成一个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向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发展了就万事大吉了。这种“竞争”是“物质第一”,“一切以金钱为导向”。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对比1500年前的历史,尤其是古代史和1500年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古代的战争要少得多,创造了我们直到今天都引以为傲的灿烂文化,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丰富,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战争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了人类历史的正常。

“物质资源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张?

二、《世界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商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中国历史的朝代,与我们一般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不同。目前,历史学家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说的“五千年文明”仍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出现了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低头挖祖先的坟墓,以证明我们的年龄。“历史悠久”能增加我们未来国际交流的信心吗?美国会把外交政策建立在一个国家历史的长短上吗?我们对自己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基于别人的要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骄傲的历史。时间能告诉我什么?只能解释过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我们个人的发展和强大,都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却依然生机勃勃,依然生活的很好。斯塔夫里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词,开始讲述65,438+0,500年后的中国:“我们不必着迷于中国人的成就,甚至可以承认其帝国制度确实是世界历史上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但谁又能说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呢?

第三,《全球史》在最后说“人类从未见过眼前如此辉煌的前景,但人类也从未见过这景象背后潜伏的蘑菇云。”

对第五章《世界通史》的思考

喜欢买书,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买了半年,一直没看。我今天很无聊。拿过来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特别说明如下: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这是人类历史上许多灾难的根源。

作者将人类历史的演变分为两个阶段,即1500年前的孤立地区世界和1500年后西方崛起并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

作者在考察欧亚大陆文明兴衰时指出,如果其他地理条件相同,那么人类进步的关键就在于族群之间的“可达性”;因为可及性既给各民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产生了淘汰的压力;欧亚大陆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欧亚大陆游牧部落与周边主要流域文明地区之间的历史。农业文明结束了几千年的种族平衡,确立了延续至今的蒙古人、高加索人和黑人的优势;在古代文明的几千年里,中东一直是创造力的中心,但在古典时代,中东的优势逐渐消失。除了在宗教领域,中东不再是发明的重要发源地。古典时代形成的新思想、新体系,很多情况下留存至今的,都是最初从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物,如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是欧亚大陆的西方古典文明遭受了比其他文明更彻底的毁灭,而且无法挽回,被一种全新的东西取而代之,让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西方衰落了,但西方发起的现代革命却遍布全球,所以西方也是成功的。

20世纪60年代的新世界主要是殖民革命的产物。正如保禄六世所说,20世纪90年代的新世界是“技术神奇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