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故事大纲
在19世纪的巴黎,可怜的冉阿让为饥饿的孩子偷面包。结果被吃饱饭的法官判了19年苦役。
出狱后,绝望的冉阿让被善良的主教米利暗收留过夜,但他偷了主教的银器潜逃了,又被警察抓了回来。主教声称银器是给他的,这使冉阿让免于被捕。
主教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冉阿让,他改名马德琳,改过自新,努力上进。十年后,他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和市长。这时,之前抓他的长沙民警魏出现了,一心要找他的麻烦。
这期间,冉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答应照顾私生女珂赛特。八年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又被搅了起来——珂赛特爱上了年轻的马吕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
冉阿让这时也知道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爱情。收到马吕斯的信后,他也来到街垒参加战斗。
在战斗中,冉阿让释放了被俘的警察局长哈维尔,并告诉他自己的地址。他的行为最终打动了韦嘉,让他相信犯了错误的人会真正清醒过来,重新开始。
战斗很激烈,许多士兵阵亡,马吕斯受了重伤。冉阿让把他从下水道里救出险境,送到他爷爷家。但当时身负重伤的马吕斯并不知道。
他的祖父看到马吕斯平安无事,同意他与珂赛特结婚。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天,冉阿让把他一生的经历都告诉了马吕斯。后者大吃一惊,冷冷地看着他。连他辛辛苦苦养大的孤女都误会他,离开了他。
经过多年的自我牺牲,连和他相依为命的“女儿”都误解了自己。伤心的冉阿让变得抑郁,终日与孤独相伴。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吕斯意识到冉阿让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救世主,急忙去接他一起生活。但冉阿让此时已奄奄一息,最后死在珂赛特和马吕斯的怀里。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这部小说的动机来自两个事实:1801年,一个叫皮埃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饥饿偷吃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获释后,他拿着黄色身份证谋生,四处碰壁;
雨果自己的好朋友维克多年轻时的逃亡生活。到了1828年,雨果开始收集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人的信息,并计划写一个关于一个被释放的苦役犯的故事,他受到一个圣洁的主教的影响,弃恶从善。
在1829和1830这几年里,他还搜集了很多关于黑玻璃制造业的资料,这就是冉阿让去海边蒙特雷,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工厂,发大财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列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目睹了类似芳汀在街上受辱的情景。
1832,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经相当清晰了。而且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写出了《死囚日记》(1830)、《克劳德·葛》(1834)等小说,揭露了导致人们犯罪的社会现实,严厉谴责了司法制度。
此外,他还出版了巨著《巴黎圣母院》(1831),以及许多诗歌和戏剧,但他并没有写出这部令他心头沉重的作品。
酝酿了二十年,直到六月1845 11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不断补充素材,丰富内容。他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本书,名叫《苦难》,并且已经写了将近五分之四的手稿。没想到雨果又被卷入了政治漩涡,而且在2月2668+0848。
《苦难》这本书的命运也将随着作者在胎儿中被流放。
雨果在加纳西岛流放期间,用全方位的眼光和思想重新审视和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对《苦难》手稿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调整,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最终完成了这本书,命名为《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