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宝玉

看红楼梦,和朋友聊的最多的就是林黛玉。

身边看红楼梦的朋友都不怎么喜欢贾宝玉。他们认为他没用。贾府的没落其实只是宝玉不努力读书造成的。他们觉得他没有男子气概,哭起来像个女生。他们觉得他配不上黛玉的爱。

就连扮演黛玉的演员陈也觉得宝玉是泥巴泥。黛玉这样清秀的身材,怎么会喜欢这样的人?

我从来没有为宝玉辩护过,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不懂红楼梦,以至于我赞同他们。这次看了蒋勋先生的讲解,重读红楼梦卷,才明白宝玉的无奈和他们的误解。

所以我想写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来说说我对宝玉的理解。

很小的时候看了红楼梦,爱上了贾宝玉。那时候我和他一样,是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所以我喜欢他的叛逆。当时我甚至想,中国的名著都是反封建,反科举,反科举制度的,为什么我们中国是最看重考试,最看重分数的国家,这不是和我们国家的名著最吊诡吗?

稍微大一点,我觉得宝玉是个有博爱意识的人。我喜欢《红楼梦》里蒋勋先生说宝玉是活菩萨。他关心大观园里每一个有恶业背景的女儿,在贾母的宠爱下为众多女孩背黑锅,防止灾难发生。

喜欢晴雯和黛玉的人说,宝玉没有出息,死了只会哭,而他在她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不敢站出来勇敢说话。

我觉得他们不懂得在封建礼教下家教。那时候父权制和母权制都很强。没有人敢侵犯那位长者的尊严。不像我们现在,孩子可以公开和父母顶嘴,不高兴就摔门。

甚至贾母,一位80岁的老妇人,也不得不向她过去的孙女袁春下跪磕头,显示了当时的不可侵犯原则。

所以宝玉很无奈。他想保护大观园里所有的女儿,但他不是神,没有魔力。他只能看着那些和她一起长大的童年伙伴一个个离开,或者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宝玉小时候说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看到女儿就觉得神清气爽,看到男人就觉得又臭又臭。这是孩子孩子气的说话,却是宝玉的心里话。

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儿永远是男人手里的玩物,从来不被珍惜,不被尊重。比如尤三姐,二姐是贾珍和贾蓉演的。比如老何佳娶鸳鸯不成,就花钱买了个姑娘秋桐,送给贾琏。

而宝玉被警幻仙子评为古今天下第一大妓。宝玉大惊,说他只是不爱读书,不是做妓女。警察幻影仙说,淫秽分两种,一种是肉体上的快感,一种是精神上的淫秽。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宝玉的“意淫”是比较高尚的,可以解释为亲情。

下雨的时候,他看到花园里的女孩淋湿了就能提醒别人下雨了,自己也会淋湿。在别人眼里,他是个书呆子,是个傻子。

平儿受王熙凤凶的委屈时,能好心提醒她打扮,亲自给她带好胭脂。而在为她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觉得很满足,觉得自己终于为夹在王熙凤和贾链中间的平儿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感到无比幸福。

他可以在王熙凤的生日聚会上溜出去,为跳井的金钏儿烧香。他宠爱女演员方冠,所以在袭人休假回家时,他可以给她留一块好蛋糕。

要知道,他是贾家最宠爱的纨绔子弟,可以像其他大家族的儿子一样奸淫掳掠,比如薛蟠的无知,对人命的轻视,赌博的猖狂。

相反,他能平等待人,无论是身边的宠臣斯塔德迈尔,还是身边的姑娘。他佩戴的饰品可以被那些年轻人随意拿走。为此,黛玉还和她吵了一次架,以为她自己给他做的香囊也被抢走了。

甚至偶尔发脾气踢袭人。晚上看到袭人不舒服,可以起来亲自伺候。把晴雯骂了一遍,晴雯为了哄她开心,抢着说了几句,叫她撕扇子。他说,一千块钱很难买到一个微笑。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感觉。我进入社会后,常常想起这段话,才明白宝玉的心情。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太多令人信服的理由。我们活着,为了责任,为了父母,为了孩子,为了这里那里,却很少为自己活着,做一些自己开心的事。无论是过去那个时代,还是现在的21世纪,我们推崇的文化是儒家,是循规蹈矩,宝玉让晴雯撕扇子,是一种非常规的事情。

宝玉爱涂姑娘们的胭脂。刚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并不了解,对他的误解和对别人的误解一样。我觉得他真的有点娘娘腔。

《红楼梦》看了五六遍,我开始明白,这是宝玉小时候和姑娘们的一种亲情。长大后的宝玉和我们现在一样,总是不肯长大。他有很深的恋物癖,有恋物癖的人通常更深情。他怀念的是童年的单纯美好。

看到王夫人和王熙凤抄大观园,有个姑娘高兴地说,因为是宝玉生日同一天。也许上辈子我们是夫妻。当这句话被那些女人传来传去,被解读成另一种意思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

这句话其实是很常见的一句话。孩子知道自己和别人同年同月同日生。那种刺激有多简单多简单?为什么会被别人解读为龌龊思想?

无论在以前的时代还是现在的时代,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看贾宝玉,不仅仅是因为他博爱平等的观念和愚蠢,还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

《红楼梦》从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贾府开始。贾雨村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生在富贵之家,迷恋爱情,一种生在贫寒之家,是优秀的学者,另一种生在贫寒之家,一定不是健康的仆人,甘愿被平庸所驱使,一定是为了优秀的名声而被提倡。

而贾宝玉,刚出生就是第一种。他是一个痴情的人,一个有自己生活信念和追求的人。但他一出生,就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及对父亲做官成名的期待。只有宋立科·宗伟被认为是艺术家,他出生在一个皇室家庭。

这样的无助让他无法对自己的婚姻做决定。因为他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所以他的婚姻一定和政治有关。

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人看着宝玉都不觉得可怜。设身处地为他想想?而是用世俗的评价去分析他?

其实宝玉没有伤害任何人。虽然他保护的姑娘都是悲剧,但不是因为宝玉,而是因为封建礼教会杀人。

在滩纯提议的诗社中,宝玉总是排在最后。他的才能不是宝钗的对手,他的资格也不是黛玉的对手。但他没有任何不满,甚至愿意站在最后,用欣赏的眼光欣赏每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的诗。这种升值有多难得?有哪些14.15岁的男孩不在乎?没有竞争心?

有很多红学的人评论宝玉是同性恋,关心他和秦钟的感情,关心他和演员蒋玉菡互换腰带。

在我看来,宝玉现在跟我们一样。他是一个外貌协会的人。当他看到一个更漂亮的同性时,他立刻感觉很好。他看到秦钟,觉得他很漂亮,又那么柔弱,就忍不住想去关心他。本来宝玉就是一个善解人意,善解人意的人,对他来说其实很平常。他的博爱不仅体现在对女儿的同理心上,还体现在对同性的平等对待上。

他喜欢交很多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类。是心灵上的默契,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比如他和北静王之间的沉默,刘勤中湘莲写的《桃园三结义》,(秦钟死后刘香莲亲自为他修坟),蒋玉菡一拍即合。

宝玉为蒋玉菡的皮带被父亲打了一顿。被打了之后,他告诉黛玉,就是为了这些人,他才甘心去死。看到这里,我很感动。

其实宝玉是一个可以为朋友做任何事的人。为什么他要被世人解读为同性恋?

蒋玉菡只是一个漂亮的演员,有时候他也是剧中的反串,所以举手投足间有种风情万种的感觉,就像他哥哥演的程蝶衣一样。

以前的时代,玩家连丫鬟都不如。由于他的身份低微,他总是被许多有钱的公子哥包养,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男宠。这是蒋玉菡无法控制的,这是他的生存法则。但他本人精通音乐,向往宁静致远的生活,而宝玉本人总觉得自己不该生在富贵之家,所以和蒋玉菡有着志同道合的乐趣。

宝玉本人才13.14岁。这个年纪,他最喜欢和朋友聊人生,聊理想。他怎么会有那些龌龊的想法?

所以对于很多说宝玉是同性恋的说法,我认为是无稽之谈。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又充满了人情世故,所以有很多偏见和误解。

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我喜欢告诉别人我有两个朋友,我有多想念他们,他们都会被称为gay。其实我只是感情很纯的闺蜜,仅此而已。

贾政邀请一些有仕途、有经济的人到大观园游玩时,有宝玉作陪,并作了一些诗词楹联。在那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宝玉其实并不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事实上,他很有才华。在自然的背景下,他可以自由发挥。他读了很多杂书,知道很多典故。就像现在,我们不喜欢考试,不喜欢循规蹈矩的课本,却喜欢看有趣的小说或者杂志。

所以我有时候觉得中国的名著其实是最好的教材,教会了教育局的人什么叫因材施教。而宝玉是最好的学生形象,不是反面教材?道德智慧是宝玉,体育是刘香莲...

写于2019年2月16日

(之前写的文章看起来好不成熟!但我还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