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天京保卫战是湘军与太平军的决战,此战决定了双方的生死存亡。
战役从1862年5月30日开始至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结束,整个天京保卫战历时两年零五十天。
为了胜利,双方都投入了最大兵力决死一战。
湘军剧照
湘军指挥曾国荃倾率湘军精锐水陆并进,大举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岌岌可危之际,洪秀全急令李秀成返回天京救驾。
李秀成联合诸王统领二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分三路解救天京。然而,天京最终还是陷落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那么,李秀成为何解救不了天京呢?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吗?肯定不是。
从1862年3月开始,曾国荃率领湘军从安庆出发,一路攻下无为、巢县、含山。在含山曾国荃与彭玉麟率领的水师合兵,攻占芜湖。到了5月28日,湘军抢占秣陵关、后又攻占大胜关和三叉河,太平军的粮道被彻底截断。
30日,彭玉麟水师攻占天京护城河,深入天京城下。曾国荃率领的陆军也占领了雨花台,天京被湘军彻底包围,天京保卫战开始。
曾国藩指挥围攻天京
那么,湘军水陆二师总兵力有多少呢?
《湘军志》说:“国荃以三万人居围中。”《湘军记》也称:“国荃兵不满三万,贼围之数匝。彭玉麟、杨岳斌水师,皆阻隔不相闻”。
事实是,湘军为夸大战功,不仅抹去了水军的贡献,还大大缩水了自己的总兵力。
曾国荃所率三万人围天京是不错,但曾国藩曾四次调军援助曾国荃,援兵兵力为一万人左右,加上水军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后来淮军有一部来援,数量也当在万人左右,总兵力当为六、七万人。
李秀成亲率六王统辖二十五万大军解救天京,兵力是湘军的4倍。围困天京时,洪秀全曾令两万太平军主动出击,可见天京城内还有数万太平军。
天京城危如累卵,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李秀成的大军抵达天京城下时,竟然只剩下了一万五千人,二十多万大军被消灭殆尽。
太平军与湘军血战
李秀成的二十多万大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为何就解救不了天京呢?
一是“进北攻南”战略上的失误:李秀成解救天京的战略不是亲率二十万大军亲临天京城下,而是进攻上游的湘军重地安庆。此时安庆由曾国藩坐镇,曾国荃在天京前线负责指挥战斗。
1863年6月27日,李秀成大军连下巢县、无为州、庐江、舒城进到六安州。曾国藩大惊,火速调兵急忙堵截李秀成。
李秀成三路大军猛攻六安州,不料遭到湘军的大举围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三路大军在寿州血战时,草包洪秀全瞎指挥,任命侄子洪春元守雨花台。麻痹大意的洪春元只身逃跑,号称天险的雨花台被湘军偷袭,湘军仅仅死了一个人就攻占了雨花台。雨花台失守,洪秀全惊慌失措,连下三道诏书让李秀成回守天京。
李秀成不敢违抗,只得改变战略,一路直奔天京。这一来更加被动,李秀成三路大军腹背受敌,水陆受制,在湘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惨烈的战场剧照
李秀成的“进北攻南”战役,大批军队在安徽的长江以北,匆匆忙忙地绕了个大圈子,沿途被杀死、饿死、溺死者各以万数计,把太平军拖垮了。据李秀成自己说:“此举前后失去战士十数万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9—12页)渡江回到天京的,“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17页)
李秀成的战略决策失误,让太平天国最后一股有生力量被歼灭,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毁了。
二是前来救援的诸王其心不一军心涣散,李秀成知道现在的湘军已经是今非昔比,现在的太平军已经不能和当年的相提并论了。曾国藩治军追求兵精而简,不在人数多寡,而注重兵员质量。湘军七万人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又天京被围,洪秀全困在城中,投鼠忌器。加之,解救天京的诸王都不是全心全意,侍王李世贤的六万人马还未到天京城下,就离开队伍往福建而去另立基地。这一行为减弱了太平军实力不说,更动摇了军心。
李秀成一路浴血杀来,一路不断有太平军将领退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率领手下仅剩的人马解救天京,直到最后天京陷落。
惨烈的战场
三是太平军粮草不济,非战斗减员情况非常多。太平军真正死于战斗的,其实也就四五万人,大部分太平军的死伤主要是没有补给。天京被围困后,洪秀全令城内的太平军突围出去筹集粮草,湘军借此截击太平军,太平军死在筹粮上的人数远多于战斗中死去的人数。天京被围困数月,城内数万太平军无粮食可吃、冬天无棉衣可穿、赤脚与湘军战斗。
太平军宁死不降,天京城内有杀人而食的情况出现。最后,太平军只得喝盐水度日,众多从广西出来的太平军精锐,最后连举枪的力气都没有,徒有十数万人马,又有何用?
天京陷落·军民死战到底
由此可知,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加上城内的太平军五万人,总兵力在三十余万)解救不了天京,一是其战略上的失误损失了十多万有生力量,二是天国后期,诸王军心已散,战力已经不如从前。三是太平军急兵突进,并无粮草接济与后援,天京城内已形同死城。在如此条件下,即使是用兵如神的李秀成也难以力挽狂澜,最终不得不面对天京陷落、天国覆灭的最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