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废名的小说《桥》
桥可以分为两部分,每一章都可以独立存在,但上下两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主人公程晓林和石的童年生活,他们在乡镇相遇相识,一起玩耍,学习书法,写诗。接下来的部分是关于程晓林、石和的表妹十年后的日常生活。三个年轻人形成了一种微妙而特殊的情感关系。小林虽然被朱熹的天真活泼迷住了,但对未婚妻秦子和一成不变的农村宗法制度还是百依百顺。
《桥段》中最常见的意象是“坟墓”。“坟墓”意象几乎贯穿了废名的小说创作。坟墓和石碑作为象征生命死亡的意象,被放置在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空间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点缀着乡村环境。生者之家,不仅毗邻死者归属之地,坟墓更是一个天然的天堂,也是孩子们眼中最喧闹的地方。小林和朋友们总会去“家族坟”挑八毛当小号吹。小林最喜欢上坟,比背着妈妈进城好玩。孩子们在沿途满是坟墓的官山上玩火,大胆地说:“坟墓怕什么?”。小林带着妹妹去城里看对面坟山上的野火。“那比玩龙灯好玩多了。”坟墓是农村的一景,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人们住得离坟墓很近,孩子们甚至从中获得欢乐。逝去的生命依然见证着孩子的成长。坟墓的死亡意象不是悲伤或恐惧,而是自然运行中的一种终极必然。夏天变冷了,春天来到了秋来。生与死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人们习惯了生死循环,就像习惯了日夜轮换一样。
小林看着坟墓说:“谁能平白无故地造这样的花坛?”“地上没有坟墓,我的童年生活几乎是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在坟墓上玩。我爬的山不多,坟对我来说和山一样美。”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废名的死亡观。他形容坟墓很美,认为这是对死亡最好的装饰。他认为死亡是一件普通的事情,甚至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像花坛一样美丽。
“坟”“路灯投送”“清明”等死亡的意象,在废名的笔下变得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和谐,让人很难感受到死亡带来的悲伤。这也是因为废名自身的悲惨经历。废名从小就对死亡习以为常。他姐姐走了,他差点病死。他见证了很多生命的离去,让他看起来那么苍白,用淡淡的画风勾勒出这些淡淡的死亡画面。
知道废名的人很少,但看过废名的作品,都会感叹废名不废。废名被称为作家的作家。作家为大众写作,作家的作家,作品是为作家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