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他的才华是否被高估了?
诸葛亮是很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国演义》或者京剧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穿着八卦服,戴着黑丝围巾,拿着羽毛扇。他沉着冷静,创作了《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等著名的魔术。但是,真正的诸葛亮没有京剧里的神韵,也没有三国演义里的智谋。
《三国志》是一部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加了一段后记,说诸葛亮施政非常出色,对人非常忠诚,愿意为刘备画地为牢一辈子。而且他一生对人宽厚,法律严明公正,但又加上了“将略逊于其长处”,意思是要打。这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不同。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但历史上的诸葛亮既不是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也不是京剧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在刘备访问山寨时就已经预见到了天下三分的局面,鲁肃也看到了这种情况。当时中原几十年内战,刘备还没有入川,甚至荆州。诸葛亮预见到四川将属于刘备,于是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另外,在两部著作中的模式,历史学家都考证过,前一个模式是诸葛亮写的,后一个模式则有些可疑。但是每次看模本的时候,我常常很激动,也很难过,因为台湾省省的情况和模本很像,人才分散。前模特时期的人才屈指可数!蜀汉之所以能留在四川这么久,能与孙武、曹魏抗衡,不是因为四川有杰出的人才,而是那些原本来自中原的人才。前30年台湾省省不是建立在一个地方的资源上,而是建立在来自大陆的人才上,现在也一样!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提到,一军从汉中到长安后出关,另一军从荆州向北进攻,两军夹击中原。这是隆中对的主要论点。北抗曹,同时与孙吴媾和,是他的大战略。大战略的后半段呢?如果曹魏战败,南方的孙吴会如何应对?没有解释是平分天下还是再战。所以这个大战略是有问题的。第二,当时的情况是从渭水绕道到长安,然后沿着渭水下来。曹操的根据地在河南东部,不在这里。从荆州得到洛阳是幸运的。
马超被列为五虎将军,不是因为他善战,而是因为四川没有别的兵。诸葛亮当年带的是荆襄旧军,后来不够用了。诸葛亮五月过鲁,南下云南,深入不毛之地找兵。马家军的根据地在凉州,有羌人作后盾,这是马超能取得政权的重要原因。后来姜维在西北得以自持,靠的就是凉州兵。没有羌人的口粮和凉州的兵马,他根本无法养活自己。这些不是为了夹击,而是因为别无选择。
反过来说,如果诸葛亮在南阳耕田的时候就想到将来要依靠凉州兵,那就显得有点太早了,因为他那时候应该还有兵可用。出了四川就是今天去丹江口的路,叫上官路。只要从上官地区进入,就可以直接开到洛阳。这就是钳形攻势能做到的。攻打曹操,就打到威胁曹操在东北的据点许昌。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常常想,诸葛亮为了留人,不一定要六出祁山,只要看好四川就行了。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他不采取进攻防守,恐怕汉中就保不住了;后来立足四川,防守巴山是安全的,但是要在前面攻击对方,让对方进不去。
回来问,官路为什么进不去?上官路是一条捷径。从上官路出川很容易,但是诸葛亮那里有人。那个地方,进入荒地,很难进入。所以,真正理想的打法,他应该在关隘设立前哨,背后有川军支援,一波一波打下来;东起荆州,东至汉水,如果打到淮水,可以逼吴东上来帮忙,因为他已经打到吴东家门口了,他会派兵跟他打。这是我的“隆中对”,满满的“后知后觉”。
从上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谋略并不高明,但他公道明了,与人为善无话可说。因此,我还是给诸葛阿良很高的评价,但从文学作品的印象来看,我认为他善于用兵。作为历史学家,我必须纠正这一点。
这些历史人物也可以说明,要真正看待历史和人物,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还要从不同的方面看。
第一个和第二个后模分别表现了诸葛亮在不同背景下引师出征的感受。正是在北伐前夕,诸葛亮表达了刘备托付给一个孤儿的原则,告诉了后者治国用人的道理。他似乎预见到了蜀汉未来将面临的困难。这是老臣的忠臣之作。
他是在魏尚屯决心长期抗敌前夕做的。蜀汉人才凋零,其实无力恢复中原。知道自己做不到,诸葛亮的心情无异于做最后的告别。这两个文本反映了诸葛亮不可逆转的悲剧,但读者却不得不因为他的心情而尊敬他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