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概念的演变

小说概念的历史演变

llsh61

阅读61,转02020-05-12分享收藏。

“小说”一词的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词源上看,“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饰小说作郡令,远达大也。”“做”是求,“县”是挂,是高,“作”是誉。意思是说,靠修改琐碎的文字来获得高口碑,已经离知大道的境界太远了。庄子所谓的“小说”,远非现代人所说的小说。有《论语·张子》中的所谓“道”,有《荀子·郑明》中的所谓“小贾珍论”,有《庄子》中的所谓“小说”,意思差不多,都是指不适合大道的表面的、琐碎的文字。到东汉,桓谭《新论》提出:“小说家合文,取类比,作简书,治身理家,有相当之言。”至此,“小说”成为一种文体,擅长的人被称为“小说家”。班固的《汉文艺史》在《斋藤优子略》榜单中排名10,小说家垫底。班固列出了15“小说”的标题,并做了小笔记。从题目和小注来看,班固所谓的“小说”介于子与史之间。它与教育部关系密切但不如书深刻,与历史部关系密切但不如史书确凿。班固之后,“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但其范围却在悄然扩大。“小说”逐渐成为“杂编”的代名词。唐代刘知几《史通》将“骈集小说”分为10类:骈集、卢晓、轶事、祆教、县志、家史、别传、杂注、地理书、杜毅书。阿明作家胡应麟把“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说、杂记、聚谈、辨定、荐则。清朝的《四库全书》把小说家分为三类:杂事、奇闻、琐碎笔记。

宋元以后,除了“杂编”之外,对“小说”一词还有另一种平行的理解。随着宋代说话艺术的繁荣,“小说”成为说话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题材。因为这个题材最吸引人,“小说”逐渐被用来指代说话艺术的各种流派,进而指代在说话艺术中产生的白话小说,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有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但作为小说,在文学本质上是一致的。古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给它们取同样的名字。直到清末,外国小说陆续被翻译,涌入中国古代。康有为、梁启超等政治家、思想家都写过小说,他们所谓的“小说”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文学概念。经过外国和领地小说的双向推动,现代小说观念终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