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桥的故事
部署是刘伯承、聂率领的红军第一师和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为右路军,中央纵队和1、3、5、9军为左路军攻占泸定桥。红二师四团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作为前锋向左路军进攻。5月28日。红四团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240华里山路,于29日上午在泸定桥西岸与敌交火。
当时泸定桥桥面已被敌人拆走约80米,并涂上机油,机枪大炮连在东桥头高处,形成密集火力,严密封锁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召开干部会议动员战斗,组织22个突击队夺取大桥,由连长廖大柱、指导员王海云率领。
下午四点,22名红军战士,手持冲锋枪,背上军刀,腰间别着十几颗手雷,冒着枪林弹雨,爬上赤裸的铁链,向东桥扑去。王有才带领的三名战士紧随其后,扛着枪,一手拿着木板,一手拿着铁链,一边前进一边铺设桥面。
红军突击队爬到桥中央时,敌人在东桥头放火,阻止红军取桥。红军战士与敌人肉搏,飞夺泸定桥战役。这时,政委杨成武率队越过东桥,击退了敌人的反攻,占领了泸定城,并迅速扑灭了桥火。整个战斗只用了两个小时,然后就惊心动魄的拿下了泸定桥。泸定桥由此成为中国* * *生产党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扩展数据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清朝康熙年间,藏汉之间的物资交流通过渡船或滑索到达大渡河。有时及时过河是不可能的。大渡河两岸经常堆积货物,一些鲜活的食物(如野味、荤菜)因为无法过河而腐烂,频繁调动兵力也成为这里的障碍。
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统一全国,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第一桥。经过一年的建设,大桥于1706竣工,康熙帝取“泸水”(即大渡河原名“沫水”,康熙误以为是“泸水”)和“平定”。从此,泸定桥成为连接藏、汉的纽带,故名泸定县。
泸定桥两边的桥头城堡是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特有的。该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用御笔题字“泸定桥”,并在桥头立碑。河两岸的桥头堡是一座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越泸定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纪念。
1961年,泸定桥被中国人民和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右两侧各有两座,为桥栏杆,底部并排有九座,用木板铺成,为桥面。每条链条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铁环环环相扣,总重量为265,438+0吨。底链用木板覆盖,扶手和底链用小链条连接,这样13链条连成一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度百科-飞越泸定桥(红军长征的重要战役)
百度百科-泸定桥(大渡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