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的仕途轨迹

我们接着分析上一篇文章。上一篇我们说甄宝玉只是贾宝玉的一个梦和镜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设置一个甄宓和一个甄宝玉呢?

从作者对甄氏家族的描述来看,在太祖皇帝巡游期间,甄氏家族先后四次接班,似乎暗示了甄氏家族就是清初的曹氏家族。因为当年康熙皇帝的四次南巡都是由江宁织造曹家接手的。

作为甄家送给贾家的礼物,作者明确记载:“饰缎蟒十二条,杂色缎十二条,彩纱十二条,官帛十二条,官帛二十四条。”这几乎相当于直接告诉读者甄氏家族(即曹氏家族)的江宁织造身份,而眼前的金陵体仁院院长只是一个虚构的官名。

作者想写红楼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虚构。他亲身经历了曹家的兴衰,以及后来的财产查封。他要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把自己的理想感情寄托在上面。但他不能写得太真实,否则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

所以他隐瞒了朝代的年代,丧了国,虚构了一个大家族——贾府,来写这个家族的逐渐没落,以及这个家族一个贵族少年的悲剧。他尊重女生,他讨厌经济事业,讨厌黑暗官场,不愿意走事业这条路。他不被世人理解,他愿意一辈子守着干净的姑娘,但干净的姑娘都是倒霉蛋,连他最喜欢的知己都毁了。

真实的故事被完全隐藏是安全的,但作者似乎不甘心,他想向读者暗示,这其实是他们家的真实经历,这个高贵的男孩也有自己的影子。因此,他在作品中设置了甄宓和甄宝玉。

第七十五回,甄家被判财产盗窃罪,贾家也被财产盗窃罪。作者有意留下线索,暗示本书所写贾家的故事,其实是江南甄氏(曹家)的故事。

甄氏是贾府的蓝本,而不是像王家、薛家、史家那样与贾府并行。这就是为什么《官护符》中没有甄氏家族,它独立于文中的四大家族,起到提示读者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贾宝玉只是作者的虚构。什么是真的?

回首八十年前,甄宝玉和贾宝玉是可以合二为一的,甄宝玉完全是贾宝玉的梦中和镜像。

有人说,甄宝玉写的是作者的真实自我,贾宝玉写的是作者的理想自我,甄宝玉和贾宝玉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命运不同。这一陈述依赖于高鹗续集最后四十章中的情节。

第九十三回,高鹗叫甄宝玉“洗心革面”。甄家仆宝咏在贾家避难,叙述了甄宝玉对贾政的转变:生了一场大病,幸好后来好了。他说他曾梦想去一个牌坊,进了一个寺庙,看到了很多柜子和小册子,遇到了无数的女人。他说他变了鬼,变了骷髅,吓得他都哭了。知道自己醒了,师傅很快调整好自己,渐渐好了起来。从此我改了脾气,只学习。

这一情节的续篇第五次出自贾宝玉的梦境,但情节却被设定为宁、荣的喜好。宝玉在梦尼姑的启发下,悟到了,走上了仕途。但如果曹雪芹存了这个念头,红楼梦大概第六回就完了,皆大欢喜,大团圆喜剧。红楼梦有什么意义?不可能成为杰作。

甄宝玉是从一个梦里变出来的气质,放在《红楼梦》的价值体系里是令人失望的。

高鹗还在115中安排了真正的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见面和谈话。此时的甄宝玉满脑子都是仕途和经济知识,他讲的是忠孝。这让贾宝玉很失望,连这个样子甄宝玉都不要了。

甄宝玉后来中了彩票,振兴了家业,娶了李纨的堂妹李奇,有了一点团圆的结局。

有人说,甄宝玉写出了一个真正的作者,在经历了艰难曲折之后,向现实屈服,改变了少年时的气质,从此走上了仕途的正道,才不违背父兄教育之恩。贾宝玉是理想,坚持理想的结果是造成悲剧。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除非曹雪芹精神分裂,他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屈服于现在。

我们需要清醒一点:那就是我们看到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情节设置未必符合曹雪芹的本意。

事实上,高鹗的思想与曹雪芹大相径庭。曹雪芹要写的是一个由盛转衰的悲剧,而高鹗则充满了“复兴家业”、“复兴家业”的思想。所以续集中我们看到的是,甄宝玉“改过自新”,走上仕途之路;我看到的是贾宝玉丢了玉,然后失去了理智。贾宝玉只有失去通灵宝玉(理想的象征),才能娶宝钗,参加科举。

高鹗给甄家安排了一个甄宝玉走上仕途、重振家业的大团圆结局,给贾府安排了一个“桂兰齐放”、“家道复原”的结局。只有这样,高鹗的延续才配得上主长久的恩典。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会受到身份的影响。高鹗本人就是一个走上仕途之路的秀才,走得顺风顺水,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历任内阁秘书、内阁侍读、江南路监事。他和曹雪芹是完全不同的文人,他的《红楼梦》续作自然是受他自身身份的影响。

我们并不是说高鹗的仕途道路是错误的,而是他与曹雪芹的偏差有点大。

明白了高鹗的身份,自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续集会写甄宝玉走上仕途,振兴家业了。一个完整的悲剧,只有半身不遂,一事无成,落魄潦倒,饱尝人间疾苦的曹雪芹才能写出。

甚至有人说薛宝钗嫁给甄宝玉,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是天作之合,但这种想法与作者曹雪芹的理想大相径庭。

总而言之:

在《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是作者描写的一个鲜活的人物,甄宝玉是贾宝玉的梦和镜像。

作者设置了甄宓和甄宝玉来暗示书中虚构的故事有一个真实的蓝图。

贾府和贾宝玉是根据真实蓝图虚构的。如果他们跳出小说文本,贾宝玉也是假的。

甄宝玉走上仕途,复兴家业,不可信,不符合曹雪芹的理想,也不符合他的真实情况。这是高鹗的小说,符合高鹗的理想。

真或假,假或真,你懂吗?其实不懂也没关系。作者曹雪芹说,“假的当真的。”

有人可能会说,看了你写的东西,甄宝玉都是假的,那《红楼梦》还有什么意义?

人物是假的,但作者的理想是真的,书中透露的思想道理、人情世故、审美趣味也是真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