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所欲言。听你的话,不如学十年,写演讲稿。怎么写
好吧,我们开门见山吧。不管出自哪里,先来看看句子本身。《听你的话,胜过读十年书》由两部分组成。一:君(这里是代词,不是特指皇帝)说了一句话;二:听到这句话的人觉得听这句话比读十年书有用。那么现在,你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吗?有人要说,这第二部分明显是一种夸张,一种修辞方法。听了这句话描述这个人有用,比他看的书有用。是这样吗?那我们来看看前面提到的出处?同样的意思也是夸张。
是真的吗?古语有云:“书中有颜如玉,书中有金屋藏娇”,“万般皆下品,读书高”。在古代社会,在一个儒家思想如此根深蒂固的社会,会有“听你的话,不如读十年书”这样的解释吗?有可能这样想吗?当时提倡孔子和读书,把读书作为唯一出路的社会说这样一句话,不亚于文革时代“毛主席错误发动文革”的轰动。
既然上面的出处不可能,那么这句话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吗?所以这是真的?一句话真的抵得上十年吗?经过几年的怀疑和历练,我觉得说这句话是很有可能的,不仅有可能,而且是一本可以坚持20多年的书!
我觉得这句话里出现的两个人物都不是普通人。一个人是孔孟之类的圣人,听者也是浸淫多年的学者,但尚未达到炉火纯青、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是你学了多少年,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就像金庸的武侠一样,最厉害的武侠永远不会造就那些舞刀弄枪的人,而是那些能用东西当武器的人。树叶和树枝都是锋利的武器,冯晓等人用最简单的毛长拳也可以。这是武功的最高境界,精通也是学而优则仕的最高境界。那么情况应该是师傅在指导一个苦学十几年的弟子或者其他人。这个人离最高境界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需要极高的天赋和极大的努力。大师的一句话,领悟了听者的知识,是一个很大的启迪。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双面的。没有量变,一个词就不能促进或催化质变。更具体的场景我无法考证,希望有学者能在这里给出更准确的考证。
所以“听你的话,不如学十年”这句话不能随便滥用。想用一句话读完十年的书,首先要有十年的书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就算听一个圣人念给他听十年,也不会胜过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