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的最后一课。哈默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哈默尔先生已经教了40年书,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阿尔萨斯人民。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坚信法语是世界上最美、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

40年来,他为学校勤奋工作。甚至在他被迫离职前的最后一堂课上,他还耐心地解释说:“我想在他离开前把我所有的知识传授给我们,一下子灌输到我们的头脑里。”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方斯·道代写的短篇小说,1873,最早发表在《月光的故事》上。

《最后一课》讲述了一所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乡村小学,上了告别母语的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展现了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土的深深向往。

扩展数据写入背景:

都德经历了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当时应征入伍。普法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由法国发起的。法国第二任皇帝路易·波拿巴(又名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州,维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向普鲁士宣战。

然而战争开始后,法军疲惫不堪,节节败退。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色当决战,法军大败。路易·波拿巴自己成了普鲁士人的俘虏。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家伙。打败法国,完成德国统一后,他接着觊觎法国的领土,还想称霸欧洲大陆。趁着乘法军的战败和法国的混乱,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直到包围了巴黎。普鲁士士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法国各界民众的愤怒。

这时,这场战争的性质已经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战争。全法国人民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保卫祖国。巴黎的工人也在3月18710起义,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而第二帝国灭亡后临时成立的资产阶级国防政府,为了荣誉,把自己卖给了侵略者,与人民为敌。依靠普鲁士人的刺刀,他们残酷镇压巴黎公社,与侵略者缔结丧权辱国的协定和条约。

在1871年5月的法兰克福和约中,法国承诺赔偿50亿法郎,将整个阿尔萨斯省和部分洛林地区割让给普鲁士。此后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人民饱受外族蹂躏,亡国之苦长达半个世纪,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都德见证了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被人民的爱国精神所感染。他在战争中的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

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禁止这两个地方的学校教授法语。

这里的乡村小学迎来了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伦奇是一名小学生,他非常担心被老师哈默尔先生惩罚,因为他上学迟到了,但当他到了学校后,他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教室不再混乱,老师不再那么严格。

这一切让小弗朗西斯觉得很奇怪。但是当他得知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非常震惊!他立刻后悔之前没有好好学习。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哈默尔先生写下了“法国万岁!”在黑板上尽可能大。

虽然《最后一课》的主题是普法战争,但并没有正面描述这场战争。而是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方法,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小学的一堂课,来表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群众的悲情。

虽然伟大而不平凡的历史事件都是用平凡的日常生活来表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表现一个伟大的事件,就像不是每一朵花开都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多德选择的是浓缩了这一伟大事件的人生片段: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以后学校不允许教祖国的语言,学生从此要学习外国统治者的语言!作者把一个意义重大的话题浓缩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事件。

从而将小学的一堂法语课提升到了向祖国告别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的悲惨结果变得极其生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普通人的爱国情怀和抵抗侵略的意志不断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所理解和歌颂。

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用天真的孩子口吻叙述故事,通过小法的头脑感知周围的一切。

原来“年轻人不知愁滋味”。虽然战火已经在法兰西的土地上燃烧,但天真的小弗朗兹依然无忧无虑,因为他还没有亲身感受到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现在,战争的恶果终于在他眼前变成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他再也学不会自己祖国的语言了。

他这才突然觉得脱离了祖国的语言是多么悲哀,这种语言夹杂着亡国之痛,通过哈默尔先生等人的脉搏传递给他。

不言而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幼小心灵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祖国所遭受的灾难,以及灾难发生时法国人民的忧虑和愤慨。同时,采取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也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