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的特征

。从1921,中国* * *生产党诞生到1949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焰从未熄灭,创造了“红旗28年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党领导的大别山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决定了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铸造了其丰富的内涵。

追求理想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 * *生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对中国革命必将成功的信念的执着追求。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先驱董、陈潭秋、云,开始在大别山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11月,中共中央代表陈潭秋在湖北黄冈成立了中共中央陈策建筑小组,这是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党小组。此后,大别山区党组织不断发展,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成为我党重要的党建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的生产者和革命群众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在艰苦曲折的斗争中,无论顺境逆境,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党忠诚、坚守信念的高尚品质。他们“一心一意,不可二意”,不改初衷,不屈不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大别山,进行西进战略转移。红军主力转移后,留在根据地的鄂豫皖党中央确立了独立斗争的方针,重建了红25军,创建了红28军,为坚持和保卫根据地而战斗。在敌人大举“围剿”,根据地人力物力消耗殆尽的情况下,省委奉命率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外地。留在根据地的红28军,在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根据地多次被敌人“围剿”和“清剿”后,独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经历了四次主力转移,每次主力离开后,仍有武装在大别山坚持斗争。依靠对理想的坚持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他们变得更加沮丧和勇敢,一次次从苦难中崛起。革命的红旗永远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坚持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牺牲。从1921到1949,大别山区为革命牺牲了近百万人,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只有130351,可谓“忠骨葬于山中,忠魂铸于山中”。大别山革命的煽动者董在他九十大寿时,在《九十度》一诗中写道:“服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不可战胜的,我坚信未来必将战胜柯。”这是大别山人坚定理想信念、顽强奋斗的最好注解。

胸怀大局,勇于挑重担

大别山的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对党和革命事业极其忠诚。在革命斗争中,他们总能以革命大局为重,为了革命的需要和全局的利益,勇挑重担,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1935年7月,为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鄂豫陕省委决定率红25军西进,配合中央红军。在动员会上,军长吴焕先、徐海东告诉战士们:“这次行动,即使牺牲了几千人,也要牵制敌人,保证党中央、中央红军顺利北移。”1935、16年7月,红25军在鄂豫陕省委领导下,开始了长征第二阶段。其北上西征的战略行动,吸引和牵制了川陕甘边界之敌,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10 6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入冬后,中央红军面临物资供应的巨大困难。毛泽东向徐海东借了2500元,解决了中央红军的吃穿问题。徐海东立即从部队剩余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给了中央红军,并命令部队勒紧裤腰带,在人员和物资上全力支援中央红军。徐海东说:“我们不吃不穿,饥寒交迫,也要拥护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