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评价500字

500字怎么可能评价所有的人物?有108主角!!

很长,可能5000多字,不过试试~

参见茅盾的《论水浒传的人物与结构》。

原文:

论《水浒传》的人物和结构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一直获得最高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个人都有不同的脸,虽然难免夸张,但书中至少有十几个重要人物有自己的脸是真的。我记得有一个笔记本,虚构了一个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施耐庵先请一位绘画大师画出包括宋江在内的三十六人的画像,挂在一个房间里,日夜揣摩。久而久之,这三十六人的音容笑貌就在施耐庵的想象中成熟了,然后他就写了,于是就栩栩如生了。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自己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杜撰。比如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形象,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系在一起,虽然基本不科学,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如果写《水浒传》的真的是施耐庵,他动笔之前琢磨的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水浒英雄的口头文学,而不是施耐庵自己塑造的三十六人形象。

每张脸都不一样,这是总评;单凭这句话不足以说明《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特点。以林冲、杨志、鲁达为例。这三个人落草前都是军官,都有不错的武功,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三个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亡命之徒,但他们最终还是成为了亡命之徒,只是他们每个人的原因都大相径庭。为了高衙内,他想得到林冲的妻子,于是林冲吃了一场错案,刺死了沧州。但对于这样的压迫和陷害,林冲只是听天由命,于是在野猪林,鲁达试图杀死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却被林冲阻止了。到了沧州后,林冲心安理得地做了阶下囚,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杀了他,他才报了仇,落草为寇。杨志,第一次为了投奔华士冈而丢官,却没能复职。他穷困潦倒卖刀,不小心打死了一个痞子,于是放逐了军队。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了梁中书门下的一名军官,最后落入了出身阶层,只好绝望落草。只有鲁达,他的曹禺是“主动”的。一开始为了救人,官做不到,就出家了。后来为了救人,连和尚都做不到,只好落草。《水浒传》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经历来刻画他们的性格。不仅如此,《水浒传》从三人不同的思想意识出发,展现了三人不同经历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当官,“以保妻儿”。结果他小心翼翼,还是一无所获。林崇安坚持自己的主张,逆来顺受,结果被迫无处栖身。只有鲁达,没有后顾之忧,敢做敢当,从来没有吃过亏。对于杨志,我们虽然同情他的遭遇,但是我们鄙视他这个人。对于林冲,我们充满了同情,但对他的理解不够深感遗憾。对于如达,除了赞美,我们无话可说。《水浒传》就这样通过华丽的形象,让我们对这三个人产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仅如此,《水浒传》从意识形态上也说明这三个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后杨公之孙”,所以做官念念不忘,“封妻之影”。只要有官员去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个小资产阶级技师。他有正义感,但安于现状,除非走投无路,下不了决心。至于鲁达,他没有亲戚也没有理由,是个光棍,没有财产。他是一个出身贫农或工匠,靠军衔晋升的军官。《水浒传》没有描述这三个人的来历(杨志寇自己坦白后才说),但在描述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扣着他们的阶级成分。

所以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出发描写人物的立场和行动,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

其次,《水浒传》人物描写的另一个特点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动作来说明的,作者绝不做评论。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现的时候,都是突然出现在别人的事件中间。鲁达的出现是在史进找王教练的事件中。林冲的出现是在鲁达练武的时候,杨志的出现是在林冲找军阀的时候。这三个人物出现时,除了对其外貌的简单描述,没有一个字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也没有一个字描述他们的性格;他们所有的故事和性格都是在他们后来的行动中逐渐显露出来的,直到他们主体故事的结尾,我们才全部意识到他们的故事和性格。就像一个人从远方来。一开始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外套还是短外套,然后看清楚他是胖是瘦,然后看清楚他是方脸还是圆脸。终于,我们看清了他的眉眼,甚至他的音容笑貌:此时,我们看清了他的一切。《水浒传》就是用这样一种由远及近的方法来写人物,所以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对于《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就说到这里吧。先说《水浒传》的结构。

从全书来看,《水浒传》的结构不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编成各自独立的短篇小说或中篇小说,没有分离感。但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水浒传》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是有机的。至此,足以证明《水浒传》在还是口头文学的时候,就是一大堆母题相同但各自独立的故事。

这些独立自成体系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总的来说,第一,故事发展环环相扣,但密密麻麻,摇曳生姿。第二,善于运用多变的手法,避免直白的叙述。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的故事,从岳庙烧香到落草水泊,共有五章。故事一开始就提出了决定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一步步向高层发展,但这条发展线不是竖着紧的,而是曲折的,松着紧着的;流放沧州的决定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大段,但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但林冲的故事到此结束。在这五本书里,在写作方面,我尽我所能让读者愤怒,让读者破涕为笑。我只是为林冲感到高兴,马上就为他担心。甚至故事中的插曲(如林冲、鲁豫、柴进和与洪的较量)也不是直截了当的。这段话里,林冲先到柴进庄,柴进不在。林冲很失望,但在路上遇到了柴进(柴进出场的经过是多姿多彩的),然后和洪一争高下。对林冲大赛的描述,从头到尾不过千言万语,却是多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他说他要搞个锦标赛,但是他没有比。他先吃了酒,真的开始比武,但他是半真半假(洪)的(林冲)。于是柴进把银子做了叫解差开枷,用大锭银子做注。最后是真的,结尾只有一百个字。但这几百个字真的是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形象地描述了林冲武功的高强。这短短的一千多字也刻画了柴进和洪的面貌,笔墨经济到了极致。再看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 * *只有三本书,15600字,前后三段:卖刀,当官,落于出身阶层。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不一样。林冲的故事是先提出整个故事的要点,然后一步步发展到顶点。而杨志的故事,却在挫折、成功、幻灭三部曲中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间。在权贵高俅,杨志是倒霉的,但在另一个权贵梁中书,杨志从一开始就高升了,看似一帆风顺,但在权贵手下做奴才却并不容易。奴隶之间是有派系的,他们经常互相争斗。梁中书的用人无能,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注定了黄泥兰上的杨志必然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系列正反螺旋中达到了顶峰。杨志一行还没出发,吴用就布下了圈套,书里写得清清楚楚;相比之下,则是杨志的精明对策。读者此时迫切需要知道的是,吴用等人是“软拿”还是“硬拿”这个10万美元的金球。如果“服软”,怎么能躲过杨志精明的眼神?这个谜团直到故事的结尾才被揭开,结构的纵横开合就是这样造成的。

以上是对《水浒传》人物和结构的粗浅看法。如果你想学习《水浒传》,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自然,《水浒传》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比如人物对话中经常使用当时人民的口语,让我们感觉听到了他们的声音;再比如动作的描写,在纸上生动活泼,只有寥寥数语...这些都是应该研究的,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应该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它的人物描写和结构。在这方面,我的偏见是《水浒传》比《红楼梦》强。虽然在整本书的结构中,《红楼梦》比《水浒传》更接近有机结构,但如上所述,《水浒传》作为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就某个人物的故事而言,也是有机的。

————————————————————————————

《水浒传》人物及结构测试数据库研究

一、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1.下列说法之一是()

A.写zhàn,揣摩chuāi,解决问题。

B.摇动你的手,握住你的手,然后转动你的手。

C.鄙视巴奥的锦绣官员。

D.渣渣z ␀老婆儿子yìng ⒓卖酒g ⒓

2.下列黑色的字或词书写正确,解释正确()

A.(在结尾)没有生命的(活泼的)

编(虚构;无基础化妆)走得太远(非常非常远)

B.摇曳(摇曳)为了安全(只看现在,暂时偷)

长期存在的偏见(片面的观点)。

C.想明白(想了很久)很迷人(很好)

跌宕起伏(充满变化)幻灭(幻想希望)

D.落魄(贫穷和沮丧)和为正义而战(维护正义或忠诚)

争妻(得到)平板(沉闷而刻板)

3.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标点符号错误的句子是()

A.《水浒传》并没有描写这三个人的出身(只是在杨志寇自己坦白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他们的阶级成分是处处紧扣的。

甚至故事中的情节(如林冲、鲁豫、柴进和与洪的较量)也不简单。

C.杨志是“三代后杨公之孙”,所以做官不忘“封妻”。只要有官员,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

D.杨志的故事* * *只有三本书,15600字,首尾三段:卖刀,当官,落寿班。

4.在□处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林冲短短的锦标赛插曲,自始至终不过千余字,何其错综多变。说要打,又比,先吃了酒,真的开始打,——一半真的(洪)一半假的(林),——柴进使银子叫解差枷,——用一大锭银子作注,最后真的比,才一百字就结束了。

A.然而

B.但还是因为这个

C.然而

D.但这也是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在这篇文学评论的开头,先介绍一个关于《水浒传》创作的民间传说,以强调《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早已有定论,从而引出话题,为发表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B.“施耐庵发明的这种创作方法有其明显的附件。比如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形象,与宣和遗风的描写有关联,但其强调揣摩昼夜,虽基本不科学,但也有一部分是真实的。”这个复句中的三个“ta”都指“施耐庵发明的创作方法”;“但是”后面的从句是一个倒装句转折复句,倒装句的作用是为了突出“它强调早晚要揣摩道理,但又有一定道理”。

C.“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出发描写人物的立场和行动,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这段文字是独立成段的,是对上一段内容的总结。”因此”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我们可以说”是介入成分,整个句子是因果复句。

D.“关于这一点,我的偏见是,《水浒传》比《红楼梦》好;虽然在整本书的结构中,《红楼梦》比《水浒传》更接近有机结构,但如上所述,《水浒传》的结构也是有机的。”“虽然”后面的从句是转折复句,语义重点是解释《水浒传》的有机结构。作者自称“偏见”,既体现了自己观点的独特性,也体现了著名学者的谦虚谨慎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第二,读书。

阅读下面一段,完成问题6 ~ 9。

.....而对于这样的压迫和陷害,①只是听天由命,于是在野猪林,②试图杀死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却被③阻止;到了沧州后,④心安理得地当了俘虏,直到⑤派人杀了他,他才报了仇,成了亡命之徒。⑥?我因为华士纲的倒台而丢了官职,却无法复职。我落魄卖刀,不小心打死了一个痞子,就把军队给流放了。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了⑥门下的官,最后因为出身阶层的堕落,不得不绝望落草。只有8,他的经验是“积极的”。起初为了救人,官做不了,出家了;后来为了保命,连和尚都做不到,只好落草。

6.横线上对应的人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④______

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

7.“因为”引出一个表示原因的从句,其对应的结果应该是()

A.失去官职b .失去官职,复职。

C.丢了官职,不能复职,落魄卖刀。D.

8.“因此”带出一个表示结果的从句,其对应的原因应该是()

A.倒下的直叶珊瑚

B.如果不能复职,他就穷困潦倒卖刀。

C.不小心杀了一个恶棍

D.因华士纲倒台而失去官职,未能复职,落魄卖刀,误杀一痞子。

9.与以上联系最好的是()

A.这三个人落草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B.他们三人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亡命之徒,但最后他们都成了亡命之徒。

C.《水浒传》就这样写出了三个人的不同经历和不同的落草原因。

d《水浒传》从三个人的不同经历中刻画了他们的性格。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0 ~ 12题。

其次,《水浒传》对人物的描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是用人物本身的动作来解释的,作者绝对不会出错。还是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角色出现的时候,都是出现在别人的事件中间。鲁达的出现是在史进找王教练的事件中。林冲的出现是在鲁达练武的时候,杨志的出现是在林冲找军阀的时候。这三个人物出现的时候,除了外貌的描述,没有一个字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也没有一个字描述他们的性格;他们所有的人生经历和性格都在后来的故事中逐渐被指出。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结束后,我们才意识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就像一个人从远方来。一开始,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外套还是短外套,然后我们看到他是胖还是瘦,然后我们看到他是方的还是圆的。最后我们看到了他的眉眼,甚至看到了他的音容笑貌:这个时候《水浒传》用这样一种_ _ _ _ _的方法来写人物,所以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10.用文字填空,最恰当的是()。

A.b .评论的突然而简单的动作

C.属性是突然的,简单的。d .评论突然而简短。

11.本文最后一句的横线要用总结《水浒传》人物描写方法的结论性文字来填充,正确的是()。

A.人像描述b .动作描述c .先概述,后部分d .由远及近

12.这段话的论证方法是_ _ _ _ _ _。

第三,写作。

13.读闻一多的《澳门七子之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评论。

澳门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知道“马刚”不是我的真名吗?……

我离开你的孩子太久了,妈妈!

但是他们带走的是我的身体,

你仍然保留着我的灵魂。

我梦想了300年的亲生母亲!

请直呼你儿子的出生名,叫我“澳门”!

妈妈!我想回来,妈妈!

14.参照《水浒传》谈人物与结构的写作方法,以《谈林风雪山庙人物与结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要求:人物要以林冲为主;结构可以围绕林冲的性格发展来评论。

参考答案

1.B 2。C 3。C 4炸药。A 5。C

6.①林冲②鲁达③林冲④林冲④高衙内⑥杨志⑦梁中书⑧鲁达。

7.一个8。C 9。D 10。A 11。D

12.插图,比喻论点13。(略)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