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人性的起源是无法揭开的社会丑恶。

《雾都孤儿》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奥利弗的一生。他的母亲一出生就去世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是谁,也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假济贫院和一个位高权重的假权威的“救济”下度过的,他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主人。逃避和恐惧成了奥利弗童年的基调,他最终逃出虎穴,落入狼窝。直到后来,他遇到了善良的罗斯小姐,奥利弗的人生轨迹开始改变。

灰色和阴郁是这部作品前半部分的基调。作者狄更斯深刻揭露了社会的冷漠和政府制度的腐败。故事跌宕起伏,直到后半段,社会的冷漠才在温暖人心中逐渐崩塌。无论社会有多残酷,人民有多险恶,政府有多腐败,故事的结局尽管心痛,却依然让人相信生活。

一是变了味的政府福利机构。

故事发生在英国19世纪中后期(从狄更斯当时写作的社会背景推断)。当时盗窃是全社会的普遍问题,整个伦敦甚至全英国都在讨论犯罪的心理和社会原因,包括政府的处理方式和人性的丑恶。

《雾都孤儿》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当奥利弗的第一声啼哭响彻济贫院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他不得不由教区抚养。按理说,教区的济贫院是国民政府的福利机构,奥利弗的一切成长需求都由政府满足,但没有人对他的到来感到高兴和激动。他一出生就注定是一个教区的孩子。小说中有一个描述奥利弗童年教育和待遇的概要:奥利弗成了奸诈和阴谋的牺牲品。

当奥利弗九岁从济贫院分院回到济贫院时,教区济贫院的董事会成员,一群有思想的哲学家,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济贫院是穷人的“固定公共娱乐场所”,这里的一切都是政府提供的。穷人非常喜欢济贫院。在这里,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福利机构又那么仁慈,只会增加穷人。不得不说,这些有思想的哲学家充满了智慧,但是这些哲学家并没有思考社会给穷人带来的压力和不幸。他们只看到了穷人带来的消耗,于是想出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案——穷人要么在济贫院外死得更快,要想得到救济,就得去济贫院,喝粥,在济贫院慢慢饿死。为了保持福利机构的付出和收入对等,穷人必须完成福利机构安排的所有工作,他们的丧葬费、服装费、伙食费都被大幅削减,于是出现了奥利弗“要求多吃一碗粥”引发的一系列后续悲剧事件。

福利机构的初衷是帮助穷人。只有必要,但不值一提。讽刺的是,哲学家只觉得穷人越来越少,支出越来越少,就像国家越来越好一样。那些穷人根本不配得到国家福利机构的帮助。自称聪明的哲学家根本看不到福利机构改变后的后果。作者从一开始就用犀利的笔锋抨击了当时腐败的英国政府。济贫院里的“乞丐”越来越少,社会上的“强盗”会越来越多。

二、(出身家庭和他的地位)扭曲人性导致的自卑和复仇黑洞。

奥利弗因为“多要一碗粥”的事件,成为很多组织的烫手山芋,没有人收养他。哲学家得出结论,奥利弗是一个迟早要上绞架的罪犯,而社会学家得出结论,奥利弗是一个被宠坏的、无用的福利机构的孩子。然而,对于年轻的奥利弗,没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只是要求他不要死在自己的院子里。后来被多方以不到五英镑的价格转让,最后被济贫院“卖给”殡仪员,美其名曰:让奥利弗学学手艺。奥利弗可以随意打骂,再也不敢“多要一碗粥”。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同样负责葬礼的徒弟们,奥利弗的哥哥诺亚和奥利弗同父异母的修士们。

诺亚不是济贫院的孤儿,但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的残疾酒鬼,母亲是一名卑微的洗衣妇。当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人生的不幸开始,大家都在吐槽诺亚。丑陋的绰号和卑微的地位让年轻的诺亚看不起,但他的父母从来没有教过他。当自卑的奥利弗出现在诺亚面前时,诺亚扭曲的人性开始疯狂复仇,他变本加厉地将自己所有的罪恶转移到奥利弗身上。正如原文所说:人性可以多么美好,同样美好的品质不仅可以在最优秀的君子身上发扬光大,也可以在最肮脏的慈善学校的学生身上发扬光大,绝不厚此薄彼。从诺亚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出身的悲惨和低人一等所带来的人格扭曲,这让诺亚感到自卑和压抑,导致他疯狂向下报复。

最后,奥利弗奋起反抗诺亚对母亲的虐待,经过努力逃离了出生地。但是命运像开玩笑一样把奥利弗推进了另一个狼窝,在那里他遇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

蒙克斯是奥利弗的父亲因为“家庭观念”与另一个女人结婚所生的孩子。没有爱和关心。这是一场不幸的婚姻。奥利弗的父亲与蒙克斯的母亲分居后,他与奥利弗的母亲一起生活了两个月。(此处不评价奥利弗的父亲)蒙克斯的父亲和母亲在无爱的日子里度过了数年,彼此怨恨。即使最后收拾父亲尸体的是蒙克斯和她母亲,但彼此并没有很深的感情。(当时蒙克斯和他的母亲为了遗产想杀了奥利弗的母亲。奥利弗还没出生,她的母亲就逃走了。)蒙克斯深受母亲和肮脏场所混混的影响,性格偏激。讨厌一切。

后来得知真相的蒙克斯四处打听哥哥的下落,但为了争夺遗产,他沉下了证明奥利弗性命的信物,并与强盗费金合谋将奥利弗带上了不归路。幸运的是,奥利弗天性纯洁,得到了贵人的帮助,避免了进入这个黑暗的深渊。但蒙克斯在获得第二次机会时并没有改变自己。他扭曲的性格又一次把他压在了黑暗的深渊里,再也没有翻身。

无论是诺亚的向下复仇,还是蒙克斯的愤懑复仇,都深刻揭示了他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自卑,这种身份地位所带来的屈辱使他的世界观严重变形。但是,社会最应该打击的不是一群人的低下地位,而是扭曲他们性格的凄惨低劣的人性,否则那些无法救赎的人只会在下一个人身上循环报复,形成复仇的黑洞,永无止境。

第三,人性的本源是无法揭开的社会丑恶。

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性本善”的观念在《雾都孤儿》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是经历苦难后能在窗前给一位善良的女士送上一束鲜花的奥利弗,是坠入黑暗深渊却仍不失尊严地为自己的死而挣扎的南希小姐,是明知自己出身低微却仍保持着内心善良品格的罗斯小姐...

此外,“人生之始,固有之恶”的观点也在社会的角落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我的真理。是为了济贫院孩子的高尚品格每天只给一碗粥的经济哲学家,是为了赚钱出卖奥利弗生活秘密的邦布尔夫妇,是为了自己的心安而愿意责骂和努力工作的怀疑和杀害妻子的强盗赛克斯...

在这本书里,“人性本善”和“先天之恶”的争论势均力敌,不分输赢。但这一切的背后,人类必然会火上浇油。写的是当权者,政府,执行者,穷人阶级,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品质都归于“人性本善”,世界上一切肮脏违法的鄙视都归于“人性本恶”。在《雾都孤儿》中,作者狄更斯深刻揭露了社会的冷漠和政府制度的腐败。即使是法制的改革,政府的措施,执行者的严格要求,也不能成为犯罪分子层出不穷的最终解释。而在幕后,根本原因是不可预知的人性。

当社会的“高级福利”和“低级犯罪”同时公之于众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人性的本源是无法揭开的社会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