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铸剑》内容概述

鲁迅对《铸剑》的总结:楚王让著名的铸剑大师和莫邪一起铸剑,大师在剑完成的当天被杀。多年以后,将军的儿子决定报仇,被通缉。侠客阎志敖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阎志敖带着他眉宇间统治者的头颅去见楚王,并趁机割下楚王的头颅。眉毛尺和楚王的两个头是分不开的。颜之傲只能拔剑自刎,三头并进,最后在鼎中煮成骨头,难分彼此。

铸剑题材丰富复杂。鲁迅一直在紧张地思考着“复仇”。“三头相斗”这一幕,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作品中,小说都戛然而止。但鲁迅坚持在复仇完成后精心安排情节的新发展,于是出现了“分头”的闹剧和“三个头埋在一起”的闹剧,最后“大葬礼”变成了全民观看的“狂欢节”,小说再次达到高潮。这个结局真的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刻的嘲讽,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鞭笞和嘲讽,也是对宴席主人乃至作者本人的清醒自嘲。虽然残害人民的暴君已经在正义的复仇行动中被杀死,人民仍然茫然地向暴君的棺材跪拜;少数“义士”更是“极忠怒,吞泪,惧(黑衣人,眉尺)二叛贼魂,今与王享祭。”鲁迅歌颂复仇,质疑复仇。鲁迅的小说本来就有两种基调:悲剧与讽刺,崇高与荒诞。小说中这两种基调的纠结、渗透、对抗、消解、起伏、激越,表现了作者深深的焦虑和愤怒以及内心的矛盾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