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蟀是什么意思

斗蟀是斗蟋蟀、斗蛐蛐。

斗蟀,即斗蟋蟀,又称“斗蛐蛐”,为民间游戏之一,相传斗蟋蟀始于唐代。出自宋陈恒《负暄野录》:“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蛩即蟋蟀。至宋代,斗蟀之风遂盛,南宋一品权臣贾似道,著有《促织经》,让后人可以看到南宋时斗蟋蟀的概况。

至清代,斗蟀之风更甚,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中,刻画了一幅斗蟀场上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闹剧。

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斗蟋已不是少数人的赌博手段,它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广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称之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蛐蛐儿生性好斗,长着一副利齿,两只后腿粗壮有力,两条长须摇摆不停。“开战”时,双方相向而行,须子不停地扫探前方,彼此一经接触,便立刻张开大口厮咬起来。败者落荒而走,胜者则鼓翅长鸣,煞是令人兴奋。

中国民间斗蛐蛐的历史和蟋蟀文化:

斗蟋蟀,中国民间搏戏,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但这种休闲方式很残酷。斗蟋仅有雄性,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二虫鏖战,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倒是鲜有“战死沙场”的情况。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每年秋末举行。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