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史》对明宪宗评价很高,但现在人们都认为宪宗是昏君呢?

《明史》在明宪宗本纪之后,有一个总体评价: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这个评价其实中规中矩,一方面指出明宪宗善政的一面,使“仁、宣之治于斯复见”,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缺点:任用太监导致太监专权。

这样的评价其实并不算高。

那么清人或者说后人对明宪宗的评价为何不高?原因有二:

一是明宪宗的政绩的确不够突出

这个算是实事求是的,明宪宗的确做了很多事赢得百姓,如给恢复景泰帝和于谦名誉,减轻百姓赋税,也任用了一些贤臣。

但是他的缺陷也是很严重的,那就是任用汪直,更是设立西厂,横行霸道,使得国制大乱。

太监专权乱国,向来是被是为亡国之兆的,这一点史学家是极为在意,会用力着笔,以资借鉴。

清朝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对明宪宗也给了严重的批评:

“宪宗躬法桓灵,养奸甫节。卿贰大臣,直皆收问;局司近侍,直的更张。槛车逮治,南署空曹;缇驰行边,北门不守。明世中人,多窃宠灵,亦未有显挈利器,授人断割如宪宗者昔。”

谷应泰的批评直指明宪宗的软肋,语气已经很严重了。

从整个明史角度来说,宦官政权除了明末外,明宪宗时期是第二严重恶化时期。这一点古人对明宪宗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并不仅仅是清朝人有意抹黑。

二是清人对《明史》的篡改。

这一点毋庸置疑,清军入关第二年就表示要修《明史》,知道乾隆皇帝时期正式修成。从乾隆皇帝设置四库馆修书就能看出,清朝统治者有大量销毁、删改、去节和挑战顺序等多种篡改历史的黑手段。

所以流传下来的《明实录》和《明史》有些东西都被清理过了。

提到明宪宗,我们经常提到“成化犁庭”。成化三年、十四年、十五年,明宪宗都曾经派遣大军进剿建州女真,“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宪宗对女真给予近乎毁灭的扫荡与打击,但是这个在《明史》宪宗本纪中只字未提。

这至少说明《明史》是篡改过的,满洲人最历史上遭受的明宪宗的毁灭性打击肯定是刻骨铭心的,既然删掉了这段历史,对明宪宗是恨得紧,这也会影响到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