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圣孙武参与了哪次大战,他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所著《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博大精深的兵学名著。
孙武年轻时因齐国发生内乱,从山东逃奔到南方的吴国。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间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接着,阖闾又让孙武用他的宫中美女试演阵法,于是发生了孙武吴官斩美姬的故事,反映出孙武信赏必罚的治军态度。阖间重用孙武为将军。孙武任将军之后,阖间就提出要率兵攻楚。孙武详细地分析敌我形势之后,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主张要逸民、练兵,伺机而动。为了疲惫楚国,吴国又用了6年的时间,反复骚扰楚国的边境。使楚国的实力受到了消耗,士气受到了打击。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调动几乎是全国的兵力3万多人大举兴师,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间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讷(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
孙武所著兵书《孙子》,***约6000余字,内容恢宏精辟,揭示了战争的最一般规律。“十三篇”的篇名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武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成果,总结了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有关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一,他提出了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他首先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终,他反对天命,不相信鬼神,“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先知,指事先了解情况,预先制定计划),他强调战争的准备工作,提出“先为不可胜”的战备思想。
第二,提出了许多军事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是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
第三,谨慎的战略思想。《孙子》中的战略思想非常丰富,他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反对轻易用兵,指出:“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知用兵之利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并且指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
第四,灵活的战术思想。他提出要“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调动敌人的办法是造成敌人的弱点,如各种“示形”战术。孙武还提出“兵无常势”,战无常胜的思想,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采用不同的打法。如“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等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孙武死后,他的兵书世代相传。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在世界上,《孙子兵法》也是一部最古老、最完备的军事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