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什么停播?
停顿了两年左右的大秦帝国崛起,让很多粉丝,尤其是历史爱好者等了很久。
看完第一集,感觉有点不舒服。视频虽然高清,但是感觉没有大秦帝国第一裂变和大秦帝国第二纵横那么刺激。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开始铺垫了。
大秦帝国——中国人这么喜欢跪拜?
首先,最不愉快的是剧中的鞠躬仪式。第一部和第二部没有鞠躬仪式。为什么第三部电影居然用了鞠躬仪式?
既违背了历史常识,也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
鞠躬仪式是在儒家古典主义的推动下慢慢开始的,直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尊崇。
如果当时秦国有跪拜仪式,那就是儒家治国,而不是非法家。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是,法家追求实效,但反对无效;儒家追求秩序,反对突破。
法家追求实效,所以秦国改革就是两件事:种田和立功。农民生产粮食,有了粮食才能打仗;军人打仗,打赢了才能有更多的土地去耕种。
法家反对无效,所以强调农业,压制商业。因为法家看不到商人对一个国家的作用,他们只是一个流动的载体,破坏了农耕的定居要求。法家对儒家秩序的要求更高,因为秩序是对功利最大的压制,不能让功利发挥最大的价值。
法家鄙视儒家的礼法仁义。礼是秩序,仁是秩序的润滑剂。这些东西阻碍了效用的发挥。
儒家之所以看不起法家,最大的原因是法家“破坏人伦,从不仁慈”。人际关系是仪式和秩序;亲善是仁,是礼的润滑。
我随君,子随父,妻随夫。为什么要从?因为他是你的源头(亲人),你的恩人(恩惠),比你有更高的阶层和特权,是你的给予者。
简单来说,养狗就叫两声,何况你是他的孩子,臣下,妻子。
儒家主张遵守秩序,法家提出功利——如何实用,如何做到。
皇太后有可能坐在皇太子前面吗?
回到王权,法家也主张尊君——因为法律只有一个来源,一个权威;儒家更主张尊君——因为君是礼中三个核心(父、君、天)之一。君是国家的核心,是礼的关键。尊君是维系礼的基础。
虽然法家和儒家都主张尊君,但是如何尊君是不一样的。法家是以法强国,以术制伏大臣,以势谋国。艺术是法家尊君之道:顺从不顺从有关系吗?
儒家通过强化礼,达到了征服人心,提高君权的目的。因此,儒家以精神、人格的折磨和地位的不平等,拜倒在这些形式面前,以此来驯服人心,提高君权。
综上所述,对于尊君,儒家通过自我拷问来提高君权,法家则是一手拿鞭子,一手拿胡萝卜——以实用为准。
第二点是武器。无论是战国时期,还是秦统一后,甚至是西汉时期,铁的渗透率还是很低的。简单的证据就是,秦始皇统一后,把天下所有的兵器——其实是民间兵器——都收集起来,熔化铸造成十二铜像,放在咸阳。东汉末年,董卓缺钱。他看到站在长安的那十二个铜人,就把十个铜人拿去熔化,铸成铜钱。
如果当时流行铁器,那十二人就不是铜人,而是十二铁人。
在此,我郑重谴责董卓和傅坚的反文化罪行!!
此外,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士兵都是自带武器、盔甲、衣物等东西,国家并不提供。
秦汉时期,有多少农民能找到铁剑?
但对于演技,实在没办法勉强,难道叫观众坐着造青铜兵器?费用很贵。
这听起来像明清。
第三点是太后。秦国是法家国家,皇太后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秦王死了,太后没有继承权。只有大臣和皇族才有发言权。
法家不允许,因为法律没有规定王太后要参与政权;儒家不会,君主是礼的核心,太后只是君主来源的载体,而不是给予者。只有儒家才会说孝顺,太后的地位才会更高。法家会告诉你孝顺——那是什么?
但电视剧为了表达故事情节,或者为了演员的戏份,制造了这样一个情节:历史上不可能让宓皇后参与并主导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