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的《武汉的夏天》

提到武汉,很多人会想到池莉的小说。当你提到池里时,你会想到武汉的风景,如庆忌街和花楼街。对于武汉,池莉说:“我是它的,它是我的;我是它土地上的一棵小草,是我永恒的写作背景,是我探索社会的永久窗口。”

读书是童年唯一的寄托。

小时候的池莉,常年住在外婆家。有一年夏天,还没进校门的池莉躲在阁楼里,吃力地读着一本没有封面的竖排传统红楼梦。大人们发现后,大吃一惊,抢走了书。以后,每当池莉看书,大人都会提高警惕,严格“检查”,但这并不能阻止池莉与书籍的亲密接触。“在我的童年直到青春期,阅读是唯一的寄托。我尽我所能阅读我能得到的文学书籍。我晚上在被子里用手电筒写诗、散文、日记。”

池莉的文采很快显露出来。高中的时候,她的作文经常贴在学校的墙报上,经常作为范文讲解,甚至流传到其他学校。冶金学院大二时,池莉在《WISCO文艺》发表了第一首诗,1982年,25岁的池莉在市文联主办的《曹芳》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月亮好》。故事委婉动人,文字如清风明月,有一种传统的、乡土的、朴素的美。小说出版后,立即被《小说选》和国内各种文学选集选中,并被翻译成英、法、日三种文字,介绍到国外。此后池莉一发不可收拾,作品不断出版。她试图通过观察一个层次的生活和一系列人物的跌宕起伏来探索整个社会的脉搏。

书写武汉风格

池莉以中国小说止步于文坛。她的作品就像武汉的画。

池莉在WISCO行医期间,对产业工人的现状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有做主人的骄傲,也有住不上房子的悲哀。他们对单位的人事矛盾深恶痛绝,却深陷其中。他们是一个不安分的群体,早已预见到改革开放的风暴警报。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使池莉在几天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全国各大刊物转载,先后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优秀小说选登奖等10个奖项,成为她“新写实派”的代表作。

武汉有庆忌街,每到傍晚,庆忌街就开始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生意兴隆,说唱和弹琴的声音不绝于耳,成为武汉夜晚一道独特的风景。池莉多次走访庆忌街,了解个体户的酸甜苦辣,并与他们交朋友。最后,小说《生活秀》成功塑造了庆忌街女性形象,改编电影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使庆忌街名扬全国。

在池莉的作品中,武汉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是具体而现实的,地域特色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字里,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精神。

总是埋头写作

现在池莉是名人了,承担了很多行政事务,但池莉在创作上依然保持着高产。她说:“我意识到,一个作家,无论他在哪里,担任什么职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写作有绝对的热爱和认真的写作精神。”市文联主席池莉认为,她还是一个埋头写作的作家。

为了保证池莉有一个良好的创作状态,市领导对池莉的工作,也就是写作,一直都有明确的安排和要求。很多爱池莉的人抱怨很难在公开场合看到她,但池莉新作在书市的频繁亮相,往往弥补了这一缺憾。去年她还发表了中篇小说《你感到快感就喊》,可见池莉的文学功底越来越好了。

闲暇之余,池莉喜欢做一个普通的武汉女人。她会一直在家陪着女儿,种点小菜和花,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积累下一步的创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