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与男孩的评论
和《卡林顿》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战争的背景之下,乡村是爱的桃花源。不同的是,《士兵与男孩》的背景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改编自真人传记的两部影片,都大有挑战传统伦理道德的势头。
《士兵与男孩》没有《卡林顿》中的多角恋,然而最真挚爱情的背后,是一个年龄差距造成的尴尬,更何况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伊班和查理》中,15岁的查理也已经长成了成人的形状,《士兵与男孩》中的杰尔恩则仍然是孩子的身材和容貌。
但是与《伊班和查理》相比,这部影片的侧重点又不是讨论社会问题。我们知道荷兰几乎是同性恋的天堂,并不只因为这个国家允许同性婚姻,更重要的是社会意识对于同性恋的理解与认同,这首先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可以出现的条件(如果出现在伊斯兰国家,导演肯定要被处死);另一方面,因为对于“认同障碍”的消除,创作者所讨论的议题已经挣脱了社会教唆的束缚,而是更加自由的反映爱的伟大。这一点可以从杰尔恩的养父那里看出来。本来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父权形象,但是影片中没有平面的看待这个角色:他并没有起到拆散的作用,而不至于让观众去恨他;他也有自己的爱,而杰尔恩对他也有自己的感情。
如果说电影中有所批判的,那就是残酷的战争。虽然战争没有直接拆散杰尔恩和沃特,反而算是促成他们相识的条件,但是再做推敲,本质上,正是战争酿成了这段爱情的悲剧么?当杰尔恩望着四壁空空的房间,我们何尝不希望沃特永远留下来。
与战争形成对比的,是杰尔恩与沃特真挚的爱情,跨越了性别、国界、年龄,不需要语言交流的爱情。他们的相识是从沃特的一个眼神开始,后来沃特开车围着杰尔恩转……这些过程都很少用语言表达,但是又显得如此从容、自然、美丽。当他们两人相处的时候,画面中往往充斥着阳光,而更灿烂的是他们的笑容。
成年的杰尔恩作为视角,一直用温暖的目光看着自己过往的岁月,因为他从那里得到了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