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讲第五十六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为“玄德”,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玄同”。本章老子指出要达到与大道“玄同”的境界,就要塞兑闭门,挫锐解分,和光同尘,超越世俗亲疏利害贵贱的差别。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郭店本作“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这两句有多种解释:第一,知道的人不说话,爱说话的人不知道。第二,“知者”疑作“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说话的,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大智慧。第三,言,指声教政令。懂得“道”的统治者不会强制施行声教政令,一切自然无为。强制施行声教政令的统治者却不懂得“道”。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玄同,陈鼓应说:“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王纯甫说:“玄同者,与物大同而又无迹可见也。”(引《自老子忆》)堵塞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挫去他们的锐气,解除他们的纷扰,平和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得道之人,不会因为自我得失而分别亲疏、利害、贵贱的差别,认为这一切差别都合乎大道自然,所以为天下人所尊贵。这几句指“玄同”的境界超出了世俗亲疏利害贵贱的差别。林希逸说:“言其超出于亲疏利害贵贱之外也。”释德清注:“以其圣人迹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亲疏利害贵贱之间,此其所以为天下贵也。"
延伸
如何理解“玄同”?有解为与天同道。《说文解字》曰:“玄,幽远也。”《周易·坤》爻辞曰:“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传》解释《坤》卦“上六”爻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古人认为“玄黄"是天与地的杂糅,天为玄,地为黄。可见“玄”是“天”的象征符号,体现“天”所蕴含的精神。《河上公注》: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人如果能够与天同道就是玄同。
另外有解为:“与道冥同”,苏辙说:“默然不言,而与道同。”范应元说:“与道冥合”。“玄同”即是“道同”,“同”即“通”,万物之变莫不通于大道,归于大道。其实与天玄同、与道玄同我觉得意思差不多,比较而言,与道玄同更合乎《道德经》老子本义。
当代学者如何解释“玄同”?张岱年说:“玄的观念,亦即道的观念之变相”(《中国哲学大纲》)。玄就是道,换了种说法。陈鼓应教授认为,“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玄同’的境界是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褊狭的人伦关系之局限,以开阔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待一切人物。"
孙以锴教授概括为:“玄同论,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和寻求三个方面的和谐(1)超越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2)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寻求人自身的和谐。(3)超越世俗的有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超越与和谐--老子玄同论解读》)总之,“玄同”是达到大道的境界,而道是超越一切万物的终极存在,所以“玄同”中“玄”是对“同”的修饰与说明,“玄同”之“同”即是到达了“道”之境地的“同”,这体现着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世俗差别,超越自我局限,达到“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我的精神超越一切万有的境界。
总结:老子用赤子做比喻讲道德涵养浑厚的人的生命状态。本章老子继续讲如何达到与道“玄同”的境界。老子认为,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说什么的。接着告诉人们要经过两个途径达到“玄同”:一是“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 ”;二是超越世俗的亲疏、利害、贵贱的差别,这样就能为天下人所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