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宫的来历

紫禁城里的潜龙邸----重华宫:弘历为皇子时,初居毓庆宫,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后移居乾西二所,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住地赐名“乐善堂”。弘历登极后,此处作为肇重华之名出自《书·舜典》,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尧舜乃上古的贤明帝王,舜继尧位,后人以尧天舜日比喻理想的太平盛世。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拟此宫名,意在颂扬乾隆皇帝有舜之德,继位名正言顺,能使国家有尧舜之治。

重华宫沿用乾西二所的三进院落格局。前院正殿为崇敬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正中接抱厦3间,为改建后所添。明间开门,古钱纹棂花槅扇门4扇,其余为槛窗。殿内正中悬弘历为和硕宝亲王时亲笔书匾额“乐善堂”。 中院正殿即重华宫,面阔5间,进深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间开门,余皆为槛窗,前接抱厦3间。殿内明间与东、西次间均以紫檀雕花槅扇分隔,槅扇雕刻精美,是紫禁城宫殿内檐装修上乘之作,东次间槅扇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拆除,改为子孙万代葫芦落地罩。 

重华宫左右配殿各面阔3间,进深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东配殿曰“葆中殿”,殿内额曰“古香斋”,曾收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西配殿曰“浴德殿”,殿内额曰“抑斋”,为乾隆皇帝的书室。院内东西各有井亭1座,东井亭内有井,西井亭仅为对称而设。 后院正殿为翠云馆,两侧有耳房及东西配殿。翠云馆面阔5间,进深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间开门,余皆为槛窗。殿内黑漆描金装修,十分精美。东次间匾曰“长春书屋”,为乾隆皇帝即位前读书处。

重华宫东梢间为原状陈设。炕的外侧靠墙置一紫檀长桌,桌上为茶具及文玩,墙上挂玳瑁框象牙地的《鹤鹿同春图》挂屏,寓意吉祥。炕上置有炕几、上方有乾隆御书的字幅点缀。 自乾隆八年(1743年)始,每岁新正召集内廷大学士、翰林等人在重华宫赐茶宴联句。乾隆皇帝往往另作律诗一、二首,命人刻匾悬于崇敬殿内檐,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已挂满四周。此后嘉庆皇帝将重华宫茶宴联句作为家法,于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间举行。道光年间仍时有举行,咸丰以后终止。在重华宫的日子:推荐<<重华宫,紫禁城中第二个太子宫>>(本文来自新浪网,作者:至尊宝-809) 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依据明朝旧制,太子宫端本宫设在紫禁城东部东华门内,但到雍正朝,毓庆宫作为太子宫的地位却发生了变化,从乾隆元年始,乾西二所不复存在,紫禁城中出现了重华宫。重华宫从此成为紫禁城中第二座太子宫,尽管它只被使用了一次。

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是明永乐年间依据《周礼》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的,即外朝为皇帝与朝臣处理政务服务,内廷则供皇帝家庭成员日常起居使用;紫禁城的东部,因“谓之青”,潜含春天万物勃发之意,应该是皇子们居处的区域;西部因“谓之白”,寓秋天万物萧条之景,当为太后、太妃的住所,等等。明代紫禁城内布局也确实遵从了这一理念。

清入关后,承袭明紫禁城为皇宫,普遍认为是“清承明制”。但是清代的紫禁城宫殿布局,却与明皇宫差别甚大。如紫禁城的西北部,建有乾隆皇帝的“潜龙邸”重华宫;皇帝理政不在太和殿,而在位于内廷的养心殿;紫禁城东部,又建有占皇宫总面积1/6的太上皇宫——宁寿全宫等,这使清皇宫在“清承明制”上打了不小的折扣。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乾隆时期。这当然与执政时间长达60年的乾隆皇帝的个人意志有关;但同时也是清代政治斗争和满汉文化融合的一个结果。其中重华宫、养心殿和宁寿宫这三处宫殿的设置与功能,有一定的代表性。

依据明朝旧制,太子宫端本宫设在紫禁城东部东华门内。清初太子宫的设制也是在紫禁城东部,即康熙初年为皇太子允礽修建的位于皇宫东部的毓庆宫。但到雍正朝,毓庆宫作为太子宫的地位却发生了变化。雍正皇帝秘立的皇太子是宝亲王弘历,但他却从未单独住过毓庆宫,而是与诸兄弟合住该处;几年后,当弘历的皇太子地位得以巩固后,他反而搬出了毓庆宫,迁到了紫禁城西北部的“乾西二所”,也就是乾隆即位后命名的“潜龙邸”重华宫。

清代紫禁城先后有两个太子宫,不合逻辑,但是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第二太子宫是雍正皇帝为其所创秘密建储制一个配套措施。康熙朝后期清廷内部经历了一场严酷的储位之争,这促使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变公开立储为秘密立储。储君应该住在哪呢?乾隆在一首诗中披露了当年父皇的安排:“初识关雎吉所迁,避名毓庆圣恩渊。”并做诗注:“雍正五年娶孝贤皇后,始自毓庆宫东所迁居于此西所。毓庆宫本为皇太子宫也。地既不吉,且滋外间揣摩。恩赐西二所成婚,圣意深远矣。”诗句及诗注传递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一方面在其父眼中,毓庆宫是个不祥之地;一方面其父“圣意深远”,这就是通过另择居处,让秘立的储君回避公开的皇太子位号,避免了节外生枝。

其次,弘历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一般来说,秘立的储君,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够自始至终保住这个地位。储君的历史可能会很长,难免祸起萧墙。弘历能够在雍正朝那种荆棘丛生的险恶政治环境下,经历13年而最终保住皇储的地位,确实要经历非凡考验。

雍正初政时的政治环境相当严峻。康熙朝争储的政敌仍与他明争暗斗。为巩固皇权,雍正对新老政敌罢免、监禁以至处死,甚至连亲生儿子也没放过。弘历的三哥、24岁的弘时,被以“少年放纵,行事不谨”赶出皇宫,最终郁闷而死.至少说明了雍正对这种行为方式的痛恨。

弘历则不同。虽然他对时政也有看法,但他懂得韬光养晦,以儒家内求诸己的传统做法来保护自己。这些当然不会有明确的文字记录,但从弘历写的一些诗文中,还是可以发现不少蛛丝马迹。

他在一首诗注中说:“随安室,此予在青宫时即以名室,盖取随所遇而安之义。……御园及行宫书室率题此额,犹弗忘昔之意也。”在另一篇文章《抑斋记》中又说,“予向居重华宫,洁治西厢为书室,而名之曰抑斋。践祚之后,凡于御园行馆,……无不以是为名,示不忘旧也。”

“随安室”与“抑斋”是乾隆的上百处书房中使用率最高的斋堂号。他反复申述的“不忘旧也”,固然表示不忘少年时所居“山水之佳”的读书环境,但醉翁之意不在酒,“盖取随所遇而安之义”,以“随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无奈,才是他取此类斋堂号的本意。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激烈的皇权斗争中,弘历所持的明哲保身的态度。雍正不满弘历的性情过于温和,曾“屡教戒之”。他们二人在养心殿西暖阁手书匾联,透露出了这对父子性格上的差异。雍正所书匾为“勤政亲贤”,联为“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就在这雍正标榜的“勤政亲贤”殿内另一室中,乾隆所书匾却是“随安室”,而联则为“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乾隆随遇而安的性格与态度可见一斑。也正因如此,弘历才保住了储君的地位。

第三,重华宫的命名沿袭了雍正朝的做法。清初皇子即位为帝,并无将原来府邸升格为“宫”的制度。如康熙帝作皇子时,因避痘被送到西华门外;成为皇帝以后,避痘所并未升级,仅命名为“福佑寺”。但雍正皇帝出于强化皇权之目的,即位后便将自己原住的雍王府升格为“雍和宫”。13年后,弘历成为乾隆皇帝,雍正时期的宠臣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随即提出,应将乾西二所升为宫。其名则应取“舜能继承尧,重其文德之光华”之意,命之曰“重华”。

“重华协帝”之典出于《尚书·舜典》。历代帝王都会标榜自己法效尧舜,政清德明,但张廷玉等人却以舜继位前的美德“重华”命名乾西二所,其意再明显不过,即该处的主人宝亲王实为皇太子也。从乾隆元年始,乾西二所不复存在,紫禁城中出现了重华宫。

重华宫从此成为紫禁城中第二座太子宫,尽管它只被使用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