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都是好的,坏人都是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聪明、冷漠、大方、豁达、博学、谄媚、精明、无情等都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对她性格的具体分析:
第一,智力
她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心胸宽广。童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头脑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在文学、艺术、历史、医学、百家争鸣、佛教经典等方面知识广博。就连以杂事闻名的贾宝玉也差得远,比如袁菲在回省时,对宝玉诗中的“绿玉”改为“绿蜡”的指示。
第二,冷静
曹雪芹在写作中极力突出宝钗的素雅形象。比如第八回对居住环境的描述是“一色半新不旧,看起来豪华。”有四十次,我给袁写信:“我进屋时,屋里像个雪洞,没什么可玩的。箱子里只有一个陶瓶,里面装着几朵菊花、两本书和茶杯。床上只挂着蓝色的窗帘,床垫也很简单。”俗话说“观察人的行为可以知道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性格。宝钗不喜欢卷入是非,也不喜欢争风吃醋。所谓“愚痴而不动声色”,与此有很大关系。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打定主意,‘自己的事不做就不要开她的口,她一问就摇头。’"。有人用这种睿智的生活方式来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但是,宝黛也不爱出风头,不喜欢卷入是非。三个人也明白了世俗的浊恶。为什么宝玉和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者,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其实宝钗的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僚的结合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知道各种关系的复杂,知道这种环境中斗争的激烈,所以她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心灵安静片刻,但在别人看来,这是明哲保身。
第三,慷慨
第七次说到宝钗的“热毒”,我马上说:“幸亏我生来强壮,无关紧要。”(贾诩侧批:这么厚,如果是一代,不知道怎么治。)显然是说宝钗比黛玉、凤姐大方。
林黛玉一直对宝钗有戒心,宝钗是贾府的小三。《探宝钗与黛玉半酸》第八回,《潇湘子雅逗补香》第四十二回等等,黛玉虽一次次讽刺宝钗,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有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总是对别人好,这很好,可是我是最有爱心的人,只是觉得你心里有个汉奸。”从前XXX说看杂书不好,还劝我说那些好话,所以很感谢你。.....比如你这么说,我就不让你走;你没有介意,反而劝我说那些话,说明我错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子连扇两下,开了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把宝玉和黛玉气得面红耳赤。可是,当我看到“宝玉羞愧万分,容貌大变,不好再说什么,只好笑而不答。”
从上面可以看出她是大方真诚的。
第四,豁达大度
史湘云想开个社团当主持,但是因为缺钱,事情很难做。宝钗资助她办蟹宴。林黛玉要燕窝入药,不便向贾母、凤姐要。宝钗从每月的钱中拨出银子。邢岫岩的冬衣被典当,处境尴尬。她命令莹莹从每个人那里把它拿回来。诸如此类,宝钗给予了及时的帮助。不仅如此,她还很小心地不张扬这些事,给当事人留下足够的尊严。从戴有色眼镜来看,宝钗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笼络人心,赢得好名声。但是,为什么宝钗在拉拢了人之后,没有在其他事情上大胆决断,成为第二个“王熙凤”或者“贾探春”。反之,还是‘不做自己的事,不开口,摇头不知道’?其实她根本就是看透了这个世界,不想趟这趟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叛逆者,但林黛玉以极其激烈的方式不顾一切地抗争,而宝钗只是消极地面对。
从这里可以看出宝钗的大度。
动词 (verb的缩写)学识
宝钗有才,很有学问。她童年时代有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头脑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精通一部分经典和历史,还精通诗歌。她对艺术、历史、医学、诸子百家、佛教经典都有广博的知识,可以说是无所不知。
(1)文学:
第十八回,宝玉奉袁春之命作诗一首,名为《弘毅原》。宝钗让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并讲述了“绿蜡”典的由来——唐代朝鲜、朝鲜的伊所唱的诗“寒、孤、无烟、绿蜡干”的第一句,成了宝玉的“词师”。在这里,宝钗的见识就凸显出来了。她引用的唐诗虽然是现成的句子,但该用的时候记得用,该用的时候记得不用,这是重要的区别。也可以说是知识水平高。如果说韩逸的《芭蕉颂》还是“现成句”,那么宝钗更了解姐妹们认为比较生僻的训诂名称。例如,在第七十八章中,戴宇和湘云连在一起的句子。湘云不知道“比”字是什么,宝钗对“比”的解释是“早上开,晚上关”。
宝钗不仅熟悉一向被视为正经学问的诗词,也熟悉从未被视为正经学问的戏曲。比如第二十二回,她给宝玉介绍《鲁醉五台山》时说:“此剧铿锵有力,旋律自不必说好,词中有妙曲[寄生草]……”这说明薛宝钗既懂旋律,又懂词。宝玉听了她的介绍[寄生草],便“拍手摇头,赞之不尽,赞之不尽”。
薛宝钗有鉴赏文学和创作文学的能力。第十八回,袁春探母时,姐弟俩都在一起作诗,唯独宝钗和黛玉的诗,被袁春称为“各有不同,非愚姐妹可并列”。第三十九回,大家念她写螃蟹的诗,都说是“吃螃蟹的绝唱”,姐妹们“偶尔填柳絮”时,宝钗的《临江仙》又坐上了头把交椅。
宝钗虽然经常开导别人说“女人无才便是德”,不赞成女人读书写诗,但自己却擅长写诗评诗。她在诗歌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在第三十七回中,宝钗对如何写诗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从中可以看出,她主张诗歌“立意清新,意义新奇”;不提倡诗歌中因为押韵限制而束缚人的做法;认为诗歌不能照搬生活,尤其是咏物之作,重要的是“写情”;她反对“跟随别人脚步的模仿和模仿的想法”,而是想挖掘出新的想法,去“不同意别人”和“创造新的东西”,但她也反对这些过于新颖和巧妙的想法,这无疑是相当有见地的。
(2)艺术:
除了书本知识,宝钗还精通绘画。回到第四十二届,宝钗指出,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心中一定要有丘陵和山谷,这样才能对素材进行精确的切割和加工,达到真正再现生活的目的。她甚至知道所用的丝绸和纸张材料,并口述了44种绘画工具、颜料和制备颜料的器皿。有名字很特别的绘画工具,比如“蟹钳”、“人的胡子”,也有最常见的菜、风炉、砂锅。名字多专业啊!用宝钗的话来说,宝钗不仅对绘画艺术有着成熟的认识,而且她的话是基于经验,而不是想象。其中有姜,有酱。黛玉也笑她说要炒色。宝钗解释说“粗彩盘不能放在火上烤,不事先抹上姜汁和酱料就会炸。”这里林黛玉和薛宝钗形成对比,凸显薛宝钗的学识。宝钗简直成了一个以绘画为生的老画家。
(3)医学:
宝钗也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第八回,宝钗劝阻宝玉喝冷酒。第28次,王太太说不出一个药丸的名字。宝钗以为是“天王补心丸”,她猜对了。回到第四十五回,宝钗评论黛玉常吃的药人参、肉桂太热,主张每天早晨用一两燕窝粥代替,采取食补疗法。第七十七回,王夫人给凤配药,需要上品人参。宝钗劝阻王夫人说,市场上买的人参不好,是用“浸了须的芦苇”假冒的。她不仅懂一点医学理论,还知道药材市场的造假。
(4)宝钗的持家理财技巧:
父亲去世后,宝钗并没有以读书为业。她帮妈妈做家务,做计划生育,让妈妈了解了这个世界,锻炼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红楼梦》中“理家”的情节,一定不能低估薛宝钗的作用。薛宝钗豁达大度,待人接物端庄稳重;至于控奴,她深谙“以权谋利”之道,因而赢得了贾家上下人的称赞。就连粉队里的男主角兼管家王熙凤也离她远远的。特别是在所谓“小恩小惠”中,提出“小恩小惠”的建议,以调动管园妇女的积极性,既能省钱,又能使大贾家失去尊严。
六、迎合奉承
宝钗从小就面对复杂的社会,过早的操持家务,让她虚伪做作,世态炎凉。在小说的很多地方,她都表现出愿意迎合贾府的统治者,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这成了她的主要特点。
贾家的主要当权者和头面人物,包括挤进了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贾妃,宝钗都能透彻、潜移默化地了解她。在“省亲要做”这一节,我写她最会猜透贾妃的心理。当袁春回到省里请她的姐妹们写一首诗时,宝钗写了“钟瑞”。她的这首诗在“赞美圣人”方面显得格外的居高临下和谄媚,尤其是那句“瑞枣蔡铣满是彩笔,怎敢再辞?”这种奉承既迎合了明显的也迎合了含蓄的。贾妃将“红香绿玉”改为“弘毅蒯绿”后,薛宝钗发现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二字,悄悄告诉宝玉,贵人不喜欢用“玉”字,将“绿玉”改为“绿蜡”。后来有一次,袁春送来一个灯谜,“宝钗听了,近看并不新奇,却赞不绝口,只说‘难猜’。刻意去想,其实我一眼就猜到了。”袁春是皇妃,宝钗不能经常和她联系。才华横溢、精通“关系学”的宝钗,直接或间接地讨好贾妃,争取这个穿黄袍的表妹对她有好感。
贾家权力结构的最高层是,所以宝钗尽力抓住机会迎合和讨好这位“太君”。但是,她的迎合和逢迎都很自然,几乎没有一丝做作。因为她博览群书,多才多艺,绝不是冯对的阿谀奉承那样的“世俗挑逗”,而是一种不着痕迹的高级奉承。第22次,当贾母为她的生日捐款,问她“你喜欢听什么样的剧,喜欢吃什么样的菜”时,她“知道老人喜欢热闹的戏文,喜欢甜腐的东西,所以总是按照贾母的喜好说”。当然,贾母喜欢她“识趣”,更喜欢她会挠心。宝钗也当面奉承老太太。宝钗道:“这几年我在这里,二嫂好像也不比老太太聪明。”她除了直接拍老太太的马屁,还间接拍了凤的马屁,一句话把两个人夸了个遍,结果老祖宗满面春风,意气相投。
在贾府的权力结构中,内政方面的总权威当然是宝钗的姨妈王夫人。宝钗很清楚这一点。宝钗为了讨好王夫人,阿谀奉承在金川悲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金钏儿跳井自杀后,凶手王夫人感到不安。薛宝钗安慰王夫人说:金川不会自杀的。如果她真的自杀了,她只是一个迷茫的人。死了也不可惜。赏她几两银子就行了。她不仅在语言上讨好王太太,在行动上也是如此。她主动拿出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死者包好。宝钗主动拿出衣服是不是同情金川?不,是为了取悦王太太。这样一来,宝钗为姨妈“分忧”,让王夫人觉得自己没有“罪”,消除了“焦虑”。在王夫人看来,当时恐怕天下再没有比宝钗的“精神礼物”更需要、更合意的礼物了。
薛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型形象。她的一言一行,处世原则,都透露着浓厚的封建气息。她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我们不应该指责宝钗的跟风和阿谀奉承,而应该把矛头指向传统伦理,这是源头,是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七、非常精明。
这里先来研究一下《翠亭戏蝴蝶》的情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可以表现宝钗性格和灵魂的情节。当时宝钗去潇湘馆找林黛玉,见宝玉进去,便回身避嫌。她飞到滴滴翠庭,无意中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宝钗怕她躲不开而“无聊”,急中生智,做了一个“金蝉脱壳”的计划。这个“诡计”来得如此突然,自然而不可思议。从整个情节来看,宝钗当时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嫁祸”意图,也不能说是“故意嫁祸于人”,因为一个宝钗并不是专门来救蝴蝶的,而是请林黛玉来花的,另一个宝钗编造谎言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摆脱与自己的关系。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警惕薛宝钗。宝钗的客观“诬陷”行为,并不是诚实善良之人的偶然反应,而是天赋深厚之人的必然心理活动。这反映出薛宝钗很有心机,她能在千变万化的局面中随机应变,挥洒自如。
第一百零九回,宝玉夜里想梦见黛玉,想睡在外面。因为阿隆说她不放心,宝玉就让阿隆跟他睡。宝钗道:“她跟着我惯了,就让她跟着我吧。让麝香和五儿照顾她。另外,她整天跟着我,她很累了。她该休息了。”乍看起来,宝钗真的很体谅仆人,真的很感人,但是“她跟惯了我,叫她跟我”。这里真的太不合理了。宝钗结婚多久了?用宝玉攻人十几年不是更好吗?其实宝钗是故意把宝玉和袭人分开的。后来麝月成了宝玉的妾,袭人却嫁给了蒋玉菡,也是这个原因。宝钗很清楚袭人在宝玉心中的地位。她怕袭人被宠坏。麝月只是宝钗的一个棋子,她知道这个人威胁不了她。这一招可见宝钗很有心机,城府很深。
八、无情
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所以“金钗埋雪”、“丰年大雪”、“山中晶雪”都与此有关。难怪贾琏的心腹邢儿向尤氏姊妹介绍宝钗时说:“还有一个姨太太的女儿叫薛,其实是从雪里出来的。”字典上说,所谓“雪”是“落在空中的白色晶体,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天空中的水汽凝结而成。”换句话说,“雪”是“冷”的象征。《红楼梦》中宝钗的形象是雪。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和薛宝钗接触往往会产生一种冷的感觉。她的姓不仅和“冷”有关,还和她的衣食住行有关。薛宝钗生性不喜脂粉混搭,平时只穿“家常”旧衣,“一色半新不旧,看着也不觉得华贵”;第四十回,贾母等游大观园至其住处园时,“入屋如雪洞,无所可玩”;宝钗要吃“冷香丸”,春天吃白牡丹花,夏天吃白莲花,秋天吃白芙蓉花,冬天吃白梅花花。这四种花都是凉性的东西,“白”是冷色,它们的花增加了凉性。方中还用了雨露、霜雪、蜂蜜、糖、黄柏,这些都是寒凉之物,都突出了一个“寒”,所以称之为“寒香丸”。就像药“冷香丸”一样,薛宝钗也是“寒”的。薛宝钗的“冷”,和她为人处世的哲学有很大关系。俗话说“不关我的事,问了也不全知道。”薛宝钗不会刻意和任何人友好,当然也不会和任何人翻脸。她的“冷淡”可以用“无情”来形容。所谓“无情”,并不是说薛宝钗像电脑一样没有人情味,而是说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她所拥有的是非人的,甚至是无情的“感情”。
《红楼梦》里,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虽然书中有很多故事,特别是三十四回,宝玉受伤,她去探望的时候也会有“红了眼睛”“给药治疮”之类的情节,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宝钗在日常生活中对宝玉的关心,并没有越过表兄弟之间的情谊。她从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化爱情为叛逆之热,鼓励宝玉更坚定地走叛逆之路,始终与宝玉并肩战斗;宝钗是一个忠实信仰封建正统的人。她以“仕途经济”劝诫贾宝玉,要他学习当下文学,“注意孔孟之道,致力于经济之道”。《红楼梦》中,仕途经济和名利对宝玉来说是水火不容的,宝钗在这方面对宝玉极为不满。她和宝玉在人生的道路上。所以,在正常的情感领域,宝钗对宝玉是没有“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无情”的一层含义。
如果把“情”的含义扩大,理解为一般的思想感情,那么宝钗的冷漠也可以概括为“无情”。
第三十二回,把黄金扔进井里的事件中,黄金被逼死的责任完全推到了“糊涂人”自己身上。你看薛宝钗这时候有多狠,“大不了多赏他几两”的口气。不用说,杀人如儿戏的哥哥薛范,就连狠心的王熙凤也远远落在后面。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告诉宝钗,尤三姐自杀了。刘香莲出家后,宝钗并不在意,还发表了“前世注定”的言论。她的“傻逼”哥哥,拿着一页纸到处找,甚至哭着要。宝钗并没有在意三姐的自杀出家。这一次,比今天的冷漠更加难以理解。刘香莲救了薛蟠一命,与薛蟠结拜为兄弟。宝钗想建议薛蟠设宴犒赏所有经商的人。第二天薛蟠邀客,酒席描述极其平淡。薛蟠提到了刘香莲,叹了口气,但那帮家伙只是喝了几杯酒。在这里,薛蟠和其他家伙的人情味与宝钗的冷酷形成了对比。薛蟠的宴席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宝钗的铁石心肠。
宝钗在处理最深情的个人感情时,也可以“无情”。
在理智与情感的对抗中,宝钗总能以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一种“无情”的风范。“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通过新的婚姻来扩大自己权力的机会,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以“金玉良缘”和“弃戴择柴”是赋中当权者、贾政等人反复权衡的唯一选择。因为,那时候“荣宁的两房也惨淡,不如从前了...人口在增长,事物在繁荣,主人和仆人都是繁荣和尊贵的,没有人计划它...贾府急欲为宝玉择妻,既可招财,又可劝宝玉走正道。"。一场封建父母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地上演,她早已看出事情的明朗化。但她依然可以无视这一点,无视自己的感受,像木偶一样被操纵,让父母把骗子的嫁衣披在自己身上,无可奈何地不声不响地玩起“开关计划”。当他们结婚,宝玉众所周知地想念黛玉时,她总能理智地处理类似的事情。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让宝玉赢得功名,而宝玉却是“面朝天空,山晶莹雪,念念不忘人间孤林”,留给宝钗的只有凄凉。
薛宝钗是一个自制力强、精明的人。一般情况下,她总能理智冷静地控制自己的举止和喜怒哀乐。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个人没有感情,或者可以随时控制自己的感情。她躲不开,守不住,一时发脾气,有时忘乎所以。当然,“发脾气”和“常态”是矛盾的,但也属于薛宝钗。如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预示彩霞轩”一节,作者交代袭人手中的五色鸳鸯针线,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导致“宝钗只看其作,所以不注意转身,只是坐在袭人刚刚坐过的地方”,起到在宝玉床前绣花驱蚊的作用,对平时自尊心很强的宝钗来说,实在是一种遗忘和失态。还有“滴滴翠庭捉蝶”的情节。彩蝶的出现,唤起了宝钗的“童心”。“宝钗一路蹑手蹑脚来到池边的滴滴翠庭,汗流浃背,小心翼翼地呼吸”。宝钗如此开朗天真真是少见,可见她几乎控制不住自己了。
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作者寄托了复杂的感情和深厚的感情:赞美这个美丽姑娘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她还痛斥自己对封建礼教的奴性信仰,批评她顺从、精明、无情。作者的赞美与批评,肯定与否定不是平行的,而是交融的,批评中有些同情,欣赏中有些贬抑。宝钗就是这样的矛盾。她就是因为矛盾而活着,值得人们细细体味。
就薛宝钗这个形象而言,我们今天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封建时代的作家有现代人的觉悟,对她封建正统的道德规范和恬淡随和的人生态度进行明确而自觉的批判。但在薛宝钗立足于世、待人接物的所有具体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她丰富生动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从她《知人论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封建宗法社会长期存在的思想道德习惯是如何渗透到她的思想和举止中的,从而认识到她悲剧的社会原因。
曹雪芹并不知道封建社会的概念,但他对当时的罪恶社会是反感和厌恶的。他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许多人物身上体现的主题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但对于单一的形象,如薛宝钗、林黛玉,其塑造的真实意图是无法研究的。所以,对她形象的争议会长期存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在这里只是表达一下对这个人物的看法,希望大家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能够客观全面。大家集思广益,总有一天会给薛宝钗一个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