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为何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视不管?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已经是公元249年了,离曹操去世已经过去29年了,曹操当年的老部下能活到249年的屈指可数,像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张郃、许褚等等全部早就去世了,活着的除了司马懿本人之外,就只有蒋济了。

而这个蒋济却在高平陵政变中站到了司马懿一边而反对曹爽,蒋济代表了曹操时代的功臣,同时也是四朝元老,像蒋济这样的曹操老部下为什么要反曹爽而拥护司马懿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曹魏建立时间太短,还没有深入人心。

曹操

两汉四百年江山到了末期,照样是人心涣散,根本原因就是朝廷腐败,无力控制局势,一个强大的朝廷是不敢有人反对的,曹魏政权从曹丕220年建立为始,到公元249年时,只存在了29年,这29年算是曹魏政权最辉煌的29年,但29年对于一个朝代来说还是太短了。

曹魏政权还没有形成自己朝代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也没有成功培养自己朝代的效忠性,况且在当时三国并存的时期,这是整个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不是大一统的朝代,这多少对当时的华夏思想形成冲击,原本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传统理念在三国时期变得不再可信,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一下子有三个王,效忠谁才是正确的呢?

所以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为了自身安危,大多数曹魏政权的官员选择中立,静待事态的发展,这是自古以来华夏人的明哲保身之法。

曹丕

第二个原因就是政治利益。

蒋济在249年官居太尉,虽然身为三公之一,实际上蒋济没有任何政治权力,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尉,朝廷之上的所有重要政治利益基本上都被曹爽一党控制在手上,不仅仅司马懿受到曹爽的排挤,所有不愿意与曹爽合流的人,都受到了曹爽的排挤。

蒋济与司马懿一样是曹魏的四朝元老,原本位高权重,现在名不见经传的曹爽仅仅靠出身而独揽大权,别说司马懿看不惯,恐怕朝廷中看不惯曹爽行为的曹魏老臣大有人在,虽然这批人不是曹操时代的人,但也算是曹魏的朝廷重臣,原本有政治利益,现在没了,不反才怪,所以蒋济要反。

曹睿

第三个原因就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欺骗性。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司马懿是初与一批朝廷中受到曹爽排挤的人联合发动政变的目的是:赶曹爽下台,然后***享权力,从蒋济的行为就能看出,但是司马懿在政变成功后却改变了当初的诺言,而是选择把曹爽一党全部诛杀,一下子就杀了五千多人。

司马懿举起屠刀的行为就是把政治斗争残酷化了,也杜绝了曹爽一党翻盘的可能,从而决定了曹魏政权的权力所属,对于绝对的权力没有人是不喜欢的,司马懿违背了与他人***享权力的诺言,而是把整个曹魏政权的权力据为己有。

但在政变前,司马懿凭借他四朝元老的名声和平时慈眉善目的表面获得了大量受曹爽排挤的朝中重臣的支持,甚至还包括太后的支持,可见曹爽在位时是多么不得人心,与其说司马懿得人心,不如说曹爽为了揽权做得太过分了,正是如此,曹爽得罪的人,就是司马懿的盟友,都被司马懿拉拢,无论是蒋济这样的四朝元老,还是像陈泰这样的功臣名门之后,都是支持司马懿的。

司马懿

第四个原因就是士族崛起。

曹丕在位时,解决了政权合法性问题和曹氏皇族与士族***天下的政治结构,曹睿在位时,解决了曹魏政权的外部威胁,而到曹芳在位时,主少国疑,皇帝年幼,权力只能被控制在权臣手中,权力不可避免要集中,原本是皇族与士族***天下,结果到了曹爽手中,就变成了皇族当权。

皇族以曹爽为代表,士族与司马懿、蒋济、陈泰为代表,高平陵政变其实就是曹魏皇族与士族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斗争,士族从东汉末年开始,就已经在崛起,魏、蜀、吴三个政权能够建立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部分士族的支持。

高平陵政变时曹魏的皇帝已经到了第四代人,曹操是第一代,曹丕是第二代,曹睿第三代,曹芳是第四代,但是随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活到高平陵政变时大多数都是第二代,因此曹魏朝廷形成了一种第二代功臣在第四代皇帝之下为官的情景。

曹爽

士族在朝廷为官,却受了皇族的打压,士族当然不甘心了,况且这个时候的士族力量已经相当强大了,甚至可以左右朝廷的决策,曹爽想把他们赶出权力中心,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再说了士族掌控了当时的大部分权力,比如用人权、推荐权、舆论、经济、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成为一股无法忽视的政治力量。

士族当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肯定会进行斗争而夺回属于他们的权力,如果曹爽知道分享权力,倒也相安无事,但曹爽对待士族的唯一办法就是排挤,这样就惹恼了司马懿、蒋济等士族代表,所以就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力,这与他们是不是曹操当年的老部下关系不大。就算是,他们也一样会毫不客气地夺取权力。

同时士族又是以地域来划分政治集团的,司马懿所属的是河内司马氏,而当时以陈泰为代表的颍川士族也放弃曹魏而倒向了河内司马氏,究其原因,当然是两大集团幕后达到了政治协议,看看后来颍川士族在司马氏掌权时代所享受的待遇也能看出问题所在了。

高平陵政变

曹操当年的老部下,以进入曹操太庙陪祀的26位功臣为主要人物,这些人包括: 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王朗、荀攸、司马懿、郭嘉、张郃、徐晃、张辽、乐进、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

这些人中除了司马懿和陈群之子陈泰之外,其他人不是没有活到249年,就是子孙后代也没有站出来为曹魏政权效忠,而都是坐视不管,这当中的原因当然就是想管也管不了,不是没权力,就是没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