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脑子不开心。你学到了什么?
是什么让这部作品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任溶溶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他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洗礼。大学学中国文学,毕业论文研究晚清四大小说家。可以说他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作家。当然,他继承了中国文化中“载道”的传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载道”的意识。在这方面,他和我们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没什么区别。
任溶溶的独特性是解读其创作的一把钥匙。
首先,任溶溶总是有童年的精神。
不管有没有童年精神,我指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正的童年精神,这对于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任溶溶曾说:“我生来就是一名儿童文学工作者。根据我的性格和爱好,我应该做这份工作。”在他看来,为孩子写作是很自然很快乐的,有很强的内在驱动力。对他来说,为孩子写作不仅是一种使命感,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渴望和享受。为儿童写作几乎是他生活的乐趣。
保留童年精神的作家,往往与儿童读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自然的默契,往往能更准确地把握儿童文学的精髓。另一方面,他的许多同时代人潜心研究,努力创作了大量儿童作品,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开始与新生代读者渐行渐远,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深层原因大概是这些作品缺乏童年的精神。
其次,任溶溶特别喜爱、关注和强调作品中的趣味和枯燥。任溶溶懂多种外语,早年翻译过英文和俄文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后来又掌握了意大利语和日语。而且,任溶溶的翻译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他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中也是少有的,只有叶君健能与之相比。
显然,与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相比,任溶溶具有国际视野和儿童文学观。他熟悉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的艺术范式、叙事手段和呈现方式,更容易看出中西文化和中西儿童文学各自的特长。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观察、审视和评价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儿童文学的全球化趋势和内在肌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对外国儿童文学格外重视,他有一种天然的默契感和认同感。
正是这两个原因给了任溶溶一个许多人没有的特色。那就是儿童文学写作的纯粹性。
可以说,儿童文学的纯洁性是贯穿任溶溶整个创作的基调。
因为这种纯粹,任溶溶穿越了时代。因为这种纯粹,无脑和不快乐已经跨越了六十年。60年来,《无脑不快乐》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潮,却从未失去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无脑不快乐》中,“无脑”邋遢,经常忘事;“不开心”就是固执任性,总是不愿意和别人协调。“无脑”成了工程师,设计了一栋300层的摩天大楼作为少年宫。他忘了设计电梯,去225楼看戏。他要背着干粮和被褥,上上下下要一个月。“不开心”?他和一个伙伴一起玩“宋武打虎”。他扮演老虎,但他总是不高兴被宋武根据情节的要求杀死。结果他急死了看剧的孩子。这样的故事当然好笑。
然而,仅仅是这些,仅仅是故事表面的笑料,并不足以赢得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持续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