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钢琴大师傅聪感染新冠去世,经历三段婚姻,为什么说他一生传奇呢?
得知父亲自杀后,傅聪一生都极少在人前谈起父亲,更不敢翻看《傅雷家书》。
1949年,15岁的傅聪在云南大学外文系上学,几乎每天旷课,沉溺于打桥牌。傅雷眼看他无可救药,便带妻子和小儿子回到了上海。
2年后,傅聪突然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家里,对父亲说:“我要学弹钢琴。”傅雷喜出望外,噙着泪答应。当年把儿子一个人留在昆明,傅雷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可他又不愿强迫儿子做他不想做的事,经常在矛盾中挣扎。如今,儿子迷途知返,可想而知傅雷内心有多激动。
不过,傅雷是一个内心火热且不苟言笑的父亲。他教育孩子只指引方向,培养兴趣,不会对儿子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
从傅聪7岁起,傅雷就教他读《论语》,并要求原文背诵、自己领悟。几年后,傅雷又让儿子学钢琴,但傅聪仅坚持了2年,就因为太累而放弃了。
上了大学,由于傅聪越来越不听话,傅雷在劝说无果之下,把他扔在了昆明。脱离了父亲的束缚固然很快乐,但傅聪也感到了深深的迷茫。
偶然一次,傅聪弹起了钢琴,同学们发现后一致夸赞他,鼓动他转学钢琴。得到认可的傅聪开始苏醒,渐渐坚定了学钢琴的理想,便回到家里寻求父亲的帮助。
傅雷没有追问儿子为何突然想学钢琴,而是给他一点时间认真考虑。
当傅聪再次坚定地告诉父亲不后悔时,傅雷马上托钢琴家朋友亲自辅导他。1951年,傅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很多年后,钢琴家傅聪的大名响彻世界,再回到上海,已经物是人非、父母双故。没人知道,傅聪听到父母自缢的噩耗后心中是何等的悲伤?是否因为傅雷骂他“叛徒”而有过自责?但是,熟悉傅聪的人都知道,他此后再也没翻过父亲给他写的那些信!
1998年10月,傅聪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大师班”,音乐教师赵世民采访了他。
赵:“听说您的父亲让你学钢琴是有预谋的?”
傅:“我12岁学钢琴,学了2年就放弃了,直到17岁醒悟又学起了钢琴,这一切都是我的个人意愿。父亲曾经留学法国,很民主,他一直希望我自在生长,从不安排我们必须学什么。”
赵:“《傅雷家书》如今风靡于世,请问您父亲给你的教育,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傅:“父亲在信中曾说‘宁要烂草地,不要水泥地’。他一直希望我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对我的音乐风格有直接的影响。”
傅雷有一句名言:“与其做一个欺世盗名的艺术家,不如做一个普通的泥瓦匠。”
这句话让傅聪终生铭记,他对赵世民说:“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人,我很爱他。《傅雷家书》只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儿子的指引,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你们没有必要神话他。”
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优秀品质,是先后几代人经历的痛苦和战胜痛苦的能力所界定的。
傅聪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最富有影响力的钢琴家,《傅雷家书》更是中国老百姓书柜里的“国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但是,傅聪只这一次向世人谈起父亲和《傅雷家书》,说明他心灵的伤疤永未痊愈。
傅聪不愿意再提起往事,是因为傅雷夫妇的悲剧一直煎熬着他,这从他不喜欢弹奏忧伤的曲子里可以发现端倪。但是,父亲傅雷传承给他的修养、素质,却成了他最骄傲的财富。
要知修行读《家书》,常使斯人泪满襟!
如今,钢琴大师傅聪已因新冠而逝,《傅雷家书》的故事却更加醇厚,他的父亲傅雷也永远站在岁月的光幕里,谆谆教导,光芒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