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一样。任何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都是读者。作家莫言少年时就爱读书。尽管条件艰苦,他总是设法读他最喜欢的书。这打开了他的思维,奠定了他的文学基础,并最终使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喜欢阅读“休闲书籍”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辍学了。他从小就痴迷于阅读。那时候农村既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甚至连电影都很少看到。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村上喇叭放的歌,样板戏或者看村里业余剧团春节演出的《三国志仇人》《大嫂捉土匪》等毛腔戏。生活很无聊。说到这里,我觉得中国人真的应该感谢周有光先生的拼音字母和拼音方案。莫言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会了查字典,所以从小就能用新华字典看“闲书”。所谓“闲书”,就是农村人所说的小说。人们把读“闲书”视为无所事事,所以莫言开始读“闲书”时,他家里的大人都反对,因为他为了读“闲书”,常常耽误割草放牛放羊。后来学校老师家访,说只要学好功课,看“闲书”也无妨,让他更有文化,更懂事,向书中的英雄学习。从此,家里的大人对他读“闲书”都没什么异议,只要他能完成分配给他的劳动任务,搞好学业就行。好在当时的学校,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老师都不布置或者很少布置作业,所以莫言有充足的时间看“闲书”。
莫言从小记性好,读书很快。读一遍,他就能记住书中所有的名字,复述主要情节,甚至能一段段背诵描写爱情的警句。他读欧阳山的《三家巷》时才六七岁。当他看到书中美丽女孩的牺牲时,他忍不住哭了。看了这本书,他从小就感到失落,上课也不用心听讲。他在课本空白处写了“区桃”二字,被同学讽刺和告知,被老师批评。一位老师借给他一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书中,保罗和汤娅的初恋也让他着迷。他们分手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一连好几天,他好像害了相思病。这说明他是真的懂了,是在用心读。为了读杨沫的《青春之歌》,他没有割草放羊,而是钻进草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我被蚂蚁和蚊子咬了。为了看二哥借的藏在猪圈棚里的《黎明的故事》这本书,他的头碰到了马蜂窝,几十只黄蜂叮在他脸上,痛得他都顾不上了。他抓紧时间读,读的时候眼睛睁不开,肿成一条缝,但还是忍着读的痛苦。莫言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们经常互相竞争。有时,当他的二哥借一本好书来读时,莫闫希会凑上去很快地读了起来。二哥不想让他到处找,就把书藏了起来,但是不管藏在哪里都能找到。找到后,他绝望了,想把书一口吞下去。
为了找书看,莫言曾经帮别人换过书看。他向身边熟悉的家庭、老师、同学借书。我留在家里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的教材不用说都看过,就连作文也看过。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分文学和语文。那套文学教材编得很好,有《渔夫与金鱼的故事》、《牛郎与织女》、《岳飞的枪挑小王曦梁》等。高中我们按照文学史的顺序从《诗经》学到《红楼梦》。今天我和莫言都觉得那套语文教材是最好的。莫言对《聊斋》的阅读也是从Xi·方平开始,并在我的语文课本中推广《编织》。真的没书看了。他甚至阅读贴在家里墙上的旧报纸。看完报纸,莫言翻到了《新华字典》,想把它背下来,把一本《新华字典》变成粉。认真背字典,对认字和掌握词汇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为莫言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基础。
据我所知,莫言不仅读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而且几乎读了当时流行的所有所谓“红色经典”。除了以上,还可以看《红旗谱》《火金刚》《苦菜花》《迎春花》《大门岛红旗》《海岛女民兵》《敌后武装》《战斗青春》《野火斗古城》《山村巨变》《踏浪东海》。
“用耳朵阅读”
莫言辍学后,曾跟随我们的曾祖父学习过中医,背诵过《药性赋》、《湖滨脉诀》等中医专著,读过唐诗三百首,为学习古典文学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要开展“以法律批判儒学”。当时我在湖南常德一家企业工作,上级指派我和常德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师生一起给刘禹锡的诗做注解。后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禹锡诗歌札记》(1976)。在正式出版之前,我把咨询书寄给了莫言。莫言不仅认真看了,还把它拿到棉油加工厂给好工友们看。几个人还认真讨论了“沉舟边上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春”的含义,表达了“晴空一鹤排云,碧云引诗”的豪情,但此时离莫言当兵也不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用耳朵读书”的问题。所谓“用耳朵读书”,就是听书,听故事。我说过很多次,我的曾祖父和祖父很会讲故事。生产队的车间,冬天的草鞋,是人们说往事,讲故事的地方。此外,市场上说书人讲的山东快书《吴老二的故事》、《鼓书》里的杨家将和岳飞的故事、《强茂戏》里的皇帝、王子、才子、美女的故事,都让莫言着迷。更别说看电影了。那时候农村难得放一部电影,县里的电影队就下来巡回放映。莫言和其他农村少年一样,追着电影队,看了好几场电影。里面人物说的台词都能背出来,动作也差不多。电影团队下次再放,他还是会看得津津有味。难能可贵的是,莫闫希会在看完小说、听完故事、看完电影、听完评书之后,回家给妈妈和奶奶讲故事。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复述一个故事是一种语感训练,是一种再创造。在复述一个故事的过程中,难免会遗忘一些东西,这就需要复述者自己编辑下来,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莫言从小就养成了给别人讲故事的技巧。读的越多,复述的越多,编的越多越好。从而达到了“读万卷书,张口如神”的效果,为他以后的写作和讲故事打下了基础。
当然,这一时期的莫言读书只能处于一种无意识的阶段,遇到什么就读什么,只是为了娱乐,为了生理感官的需要,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所以我看的书几乎都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而且大部分都是长篇。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也体验过读书的乐趣,那是在我小时候。书很少,最后借一本就像得了宝。父母反对我读这些无用的‘闲书’,牛羊等着我去吃草。我躲了起来,不顾后果,用最快的速度读,匆匆忙忙,充满犯罪感,既紧张又刺激。”
为了未来努力学习
莫言参军后,开始了他有目的、有意识的阅读阶段。起初,他在黄县当兵。粉碎“四人帮”后,军队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领导看莫言好学,能言善辩,就让他给战士们讲课。讲语文和政治说起来容易,讲数学对莫言来说真的很难。俗话说,要教学生一滴水,就要有一桶水。莫言起点低,哪来的那种水平?所以这期间,莫言除了站岗执勤,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有意识地看了很多书,包括数学。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去当地中学跟单位里大学毕业的技术人员学习。他很努力,讲课也不差。
也是在这个时候,莫言开始尝试文学创作,自然他有目的地看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那时候书读多了,一些老作家也平反了。他们的作品就像重放的鲜花,莫言读了很多这样的书。
1978 65438+10月15,领导通知他,已经给了他进大学的名额,部队推荐他去。学校是郑州的一所军校,学习无线电。莫言很开心,也很担心。很庆幸进入大学能学到技能,能留在部队改变人生。我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低,怕考不上。单位领导很照顾莫言。他每天只允许站岗三个小时,其他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我家把我初高中用的课本都寄给了他。我公公也从上海买了一些高考复习书寄给他。莫言在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了五个多月的数学和物理。6月,他的高考名额被取消,理由是莫言年龄太大(23岁)。这半年来,莫言“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自学了中学的数学和物理课程,学了初中的大部分化学。”这个学习看似与写作无关,目的很明确——为了高考,但我觉得对提高他的文化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扩大他的知识面,提高他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
莫言上不了大学,面临复员回家的可能。他给我写信,说想回家继续复习功课,学英语,参加当地的高考。我给莫言回信打消了这个念头,告诉他一旦复员回到家乡,沉重的生活负担会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挣工分养活老婆孩子。他怎么会有时间复习功课和学习英语呢?我鼓励莫言安心在部队服役,好好学习,抓紧写作,也给他提供了一些写作素材。到了4月1979,21,莫言给我写信说他“又开始写了,根据大哥提供的线索,把一个中学生在1958回老家时看到的一切都写了下来。”这部小说还没有出版。他还“写了六部剧《离婚》,寄给《解放军文艺》,也被拒绝了。他写信告诉我:“我的文艺创作,连败,十分沮丧。看来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我永远不会放弃,想继续尝试。“我给他写了回信,同意他继续写小说,鼓励他要有‘连败’精神,不要气馁,要多读书,要坚持下去!即使不能当作家,不能读书,不能充实自己,一旦复员,也可以尝试去农村中学当代课老师。
不久,莫言被调到河北保定,负责新兵训练。工作后,继续努力学习,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