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软拷贝?
软拷贝是指印刷术发明前的手稿。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传播书籍的唯一方式是复制。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兴起,但并不普遍,书籍还是抄的。即使是在印刷术盛行的宋代,一些需求量不大的书籍还是要临摹的。
明中叶以来,藏画家逐渐对宋元老椽情有独钟,傅世泽却日渐稀少,一幅一幅临摹。
比如昆山石页竹堂、宁波樊氏天一阁、殷珊企石丹生堂、常熟石翔八股亭、石丰孔尼亭、钱树谷堂、钱塘吴氏瓶花斋、余姚卢氏抱经堂、歙县抱石不足斋、海昌吴氏白静楼、南海孔氏薛岳楼、苏州黄石十里居、仁和老实旦。
要么亲自抄写,要么培养一批人负责抄写书籍。不仅书法工整,校勘细致,因此备受学者重视。因为手稿的成本比期刊高,而且一次只能做一份,不如刻一次板,印几百份,所以市场价格比同时期的期刊高。
但一般的手稿往往不注重校勘。可信度低于印刷本。书法工整、校对仔细的手稿,称为精稿;如果是名家写的,就叫名家(或某人)手稿;根据稀有拷贝复制的东西叫做影子拷贝。
扩展数据:
文革期间只允许出版少量书籍,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击特情为主的手稿在地下流传。最受欢迎的时间是1974和1975。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手稿有300多种,其中张宝瑞的作品就占了20多种,他被誉为“东方007”。
很多读者因为抄袭这些小说而被批判,甚至以流氓罪被劳教。
流传最广的作品有《张洋的第二次握手》(70年代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改编成同名电影)、《绿身》、《梅花党》(后出版)、《一只绣花鞋》(80年代末改编成电影,2000年出版)、《于飞三男》(即于飞三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软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