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春秋》为什么叫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历时十年。第一本书写于1931,书名《激流》。从当年4月18到次年5月22日在《上海时报》上断断续续连载了一年多。在5月1933发表时,被视为“洪流”。《春》的写作始于1936,在《文记月刊》连载十章。后来因停刊而停刊,直到2月1938才完成,同年4月出了单行本。秋写于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期间每天晚上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到印刷厂排版。手稿于5月初定稿,该书于7月出版。
他以自己生活了19年的封建家庭为素材,写了一系列小说,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示自己在巴金心中酝酿多年的社会理想。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是许多作家关注的重要主题。但像巴金这样长期坚持表达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更不多见的是从内部对封建家庭进行集中深刻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如《激流三部曲》。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揭示其吃人的本质,清晰地揭示其死路一条,是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突出的思想意义。
《激流三部曲》不仅表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腐败、纷争和迫害,而且着重描写了年轻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他们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热情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变迁的珍贵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偿还血债的劝诫和激励青年人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打破旧的家庭壁垒,走向革命起到了启蒙作用。直到今天,它仍然在中国和国外激起许多年轻人的心。
《激流三部曲》凝聚了巴金的经历和感情,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情的深厚,爱恨分明,为巴金巧妙地施展其杰出的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三部曲中真挚强烈的爱恨情仇,加上流畅抒情的文字,是以生活中熟悉的人为原型的生动传神的艺术典范,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写,构成了真实感人的生活画卷。这部杰作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