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的《鼠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曾被鲁迅视为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的冯至,那些年常常静静地走在昆明附近的山路上。每到春晚和初秋,山坡上的蔓生杂草丛生,染上梦幻般的淡白色。他们是那么的弱小和卑微,却始终不肯放弃自己应有的努力,他们高傲自大,默默成就着自己的死与生。冯至内深情地找到了脚下的草,这是战争时期特殊的氛围促成的。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冯至随同济大学迁入,一路到达昆明。之后,冯志开始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因为这座城市经常遭到日军空袭,冯志一家后来搬到了昆明杨家山林场的一间小屋里。这里远离尘嚣,景色原始,大自然的一切都真实地展现出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交谈。草堂时期是冯至最沉浸于自然和神秘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本书《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都诞生在林场的茅草屋里。直到晚年,冯至仍在《夕阳西下》中回忆他人生中的草堂岁月。“风雨声,云树声,都发人深省。”他还特意提到路边的“谦白”鼠草,这也成为他当时向朋友推荐的趣事之一。如果别人认同他,他会觉得像个孩子一样快乐。没有战争的阴霾,没有结了婚带着孩子的游离于混沌之外的漂泊感,冯至在暂时安顿下来的时候,是不会体会到自然生活的不与世干扰的甜蜜的。见证了抗战时期太多丑恶的世情,冯至对一丛顽强生存下来的干净小草致敬。通过山水草木的清养,陶冶性情,锤炼人格。老鼠草的“谦和洁白”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入他的体内,滋养着他的思想,不自觉地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此时以山水写成的篇章,有一半以上表现了回归自然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整个“景观”散发出一种春末秋初的感觉。写得从容,简单明了,温柔的抒情风格总是透露着遥远的沉思。冯至的文笔静如茶,他成熟的内心给人的不是躁动和热情,而是冷漠和体贴。冯至不像一般文人那样狂妄,在山水中读出历史与人文的重叠意味。相反,他试图剥离千百年来附着在景观上的外来文化污染,让景观回归原始状态,让骄傲的人们回到他们在自然中的平等地位。冯至退出了奇山怪水和英雄名人的眩光,甚至搁置了当时的国内外时局。他只关注普通的风景和无名的人,他们像路边的草一样广阔而卑微。景观最重要的主题是关心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关系,表达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生命的交流与融合。他是自然神庙里的祈祷者,不为过去和未来分神,屏息专注于永恒的当下,坚持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天地神人中寻求存在的深度。他对一草一花顶礼膜拜,是因为这些忠于世界的花草,在它们小小柔软的身躯上,保持着一份永恒的童年——一颗天然无染的心。与他们相比,人类居于帝王之位,矫情,扰乱自己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生活节奏。冯至称赞一个老人像老树一样靠本能活着。这个沉浸于物化,与自然同行的老人,达到了老庄哲学所说的“真人”的境界。我经常会想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忍不住向你祈祷。你是一束白草,你从未辜负一个名字;但你避开一切名,过着小日子,不负高洁洁白,默默成就你的生死。所有的描述和喧嚣都来到你的身边,有的消逝,有的化为你的沉默。这是你极大的骄傲,但却是在你的否认中完成的。我向你祈祷,一生一世。——一种怀念,让上面的话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