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青春读后感》参考

春节假期,读了韩寒同志的《青春》,对韩寒有了新的认识。我还记得,在年少无知的岁月里,“韩寒”对我来说是80后中特立独行的象征。

据我所知,他最后是因为考试不及格留级而主动退学的;是他在中学出版了个人小说《三重门》...这样的“神人”在我们这一代口耳相传,也崇拜他的作品。在这个以标准化体系为模板的教育体系中,他自然被视为“异类”产品,游离于标准化流水线之外。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好像读过他的《三重门》,但对这部作品印象不深。现在,当我举起他的散文《青春》,不禁被他不拘一格的文笔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所感染。他的杂文比小说好,也许是杂文的形式让他的观点更容易表达,情绪更容易释放。

我想这就是杂文的魅力所在,它能让人在一个没有太多隔阂的空间里自由地表达自己。然而,在自由表达中把自我观点解释透彻并不容易,韩寒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一、内容:他不只是一个愤青。

最近韩寒和方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以“打假”霸道著称的方先生,近日质疑“文才”韩寒的才华,两人之间的战争升级。一个决心把文艺青年“争爹”的不羁才华公之于众,一个决心捍卫个人权利...不知道这场战争会以什么场景收场?

无论战争如何结束,我都不禁感到有些悲伤。今天,我们再也不能相信任何事了。衣食住行哪个不是假冒的?连一个人的天赋都被质疑。我想任何看过韩寒作品的人都不愿意相信他的作品是由代笔人写的,尤其是对于80后的我们来说。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迷茫、困惑、挣扎、希望,都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就像《青春序》结尾写的那样,“这里没有尽头,你永远不孤独”。

“青春”是年轻人对生活中小事的注解,是对周围社会感知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疲惫的生活状态,每天对房子和汽车的抢购,以及装饰我们生活的热点问题。

确实是作者的青春,也是我们经历过的青春。

《青春》既是一个80后文艺青年关于自己和同龄人的短篇故事,也是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我觉得这种反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玩世不恭的青年”,而是更深层的思考。

看这篇短文,总有一种“我想说的已经说了”的感觉,说明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基于共同经历的某个事件或经历,获得了* * *声。不仅如此,对于作者对一个问题的透彻分析,我常常感到由衷的折服。他往往比我想说的更有意义。

这一层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是他超越了一般的令人心碎的“愤青”呐喊,而是更准确地看到了事情的根源,看到了本质。从这个本质意义上说,他的文笔多了一些内敛,少了一些浮躁,文章的思想多了一些深刻,少了一些感慨和遗憾。

比如,他在第一篇散文《青春》中写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者,现实才是最大的第三者。”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表达,但他并不仅仅停留在这里。他继续写道:“也许只有在他们跳楼的时候,他们的生命价值才体现出来,也就是作为一个生命被提及和铭记,而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数字。”这简单的52个字包含了什么?包含了作者对富士康员工价值的探索,在哪里?在跳楼的一瞬间,却转瞬即逝,都化为虚无,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字。这不仅仅是一个人被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的生产线压榨,更是整个社会很多年轻人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现状。都是数字,都在忙数字。

韩寒同志的博客里有很多如上的文章,总能引起群众的积极响应,引起一系列的热烈讨论。为什么?我想大概是他总能从一个微小具体的事物中看到更多,思考更多,而我们这些忙碌的人用他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情感的声音,更是为了寻找我们已经逐渐失去的存在感,寻找我们没有看到却被他一一拾起的生命“真谛”。

2.表达: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

我很喜欢《青春》里韩寒的表情。因为他总是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解读一件事情,常常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会心一笑或者开怀大笑,更多的时候我拿着一本书作为他的比喻,暗暗惊叹他的描述。

人们常常把韩寒文字中的讽刺与鲁迅先生放在一起,不禁让人想起“战士”的形象。不过他的讽刺里多了一点幽默,多了一点看客心态。他在记录,他在体验,他只是在旁观者的记录中做出一些无伤大雅的抱怨。这些抱怨或动人,或幽默,或激情,就这样一路走下去,一路记录,最后结束集成本。

在《青春》这本书里,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可谓全面展开。这一卷是一系列散文的合集,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他自然不用考虑完整的情节布局,故事的人物设计,整个故事的张力等等。他的段子,诙谐的讽刺无处不在,读起来真的像行军的军队一路高歌,坦荡荡的走。就一个字形容“爽”!

对于中国人抵制家乐福,他用了“爱国”和“愤慨”;对于乞讨的孩子,他用了“跪着的孩子”这几个字,让人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又有些沉重。因为一开始你会觉得这些词用的很贴切,很形象,然后你会觉得是赤裸裸的表达而不是贴切。

这个表情就像棉花包着的针。如果你把事件本身看得透彻,你会觉得好笑,但你会觉得更难过。是讽刺幽默吗?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一种无力的感觉,一种冲破天际,堵塞喉咙的呐喊。

在他的整个收藏中,这种感叹常常环绕左右。他在表达“通货膨胀”的时候是这样表达的:“但是通过乞丐,我知道最近有通货膨胀。几年前我给了一美元,现在我得到了不同的反馈。”犀利透彻,可谓笔锋犀利,一针见血。

当我们谈到“通货膨胀”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会从本体上来解释,但很少有人会从人们的现实感受来表达,更不会有人从乞丐的角度来解读。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寒是一个生活的践行者,是一个成功的情感表达者。他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从体验出发,细致入微,又能另辟蹊径,直指人心。所以人们喜欢他的表情,感受他的表情,更为他的表情着迷。

他不仅是一个作家。

《青春》的版面很简洁,色彩的搭配也很清爽。在白色封面上,“青春”这个词被一条绿色的线所跨越。“青春”是一个人的青春时期,应该是最青春、最充满朝气的时期。这个时候就像一年四季的夏天,郁郁葱葱,万物都在疯狂生长。“绿色”象征着年轻人的梦想,寓意着探索世界的本能欲望。青春,就像那一抹绿色,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中一波三折,留下不同的印记,记录着我们走过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用“绿色”作为版面设计的主基调,无疑与书中的内容不谋而合。进一步推测,这可能与作者对青春的定义有关。应该是绿色的,应该和那条线一样简单有力。也许这是所有年轻人都想走的青春之路,是我们共同的渴望。

谈到目录,其设计的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沿用老套路,按照章节划分内容,而是把四篇文章集合成一个小集合,然后把这个集合中比较重要的文章的观点放在最上面。

这种目录设计在我们阅读的一般书籍中并不常见。完全是按照短文内容来划分的,观点是灵魂,放在最高层。从一个观点衍生到一个段落,然后扩展到几篇文章,是合理的,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作者的观点传达给读者,而且是在显著的位置。

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观点鲜明,论述简短精炼。毫无疑问,作者在目录检索中采用的这种形式暴露了其精神内核。犀利敏捷的语言风格是韩寒的利器,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显而易见。

在这里,不得不说韩寒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懂得最大限度表达自己的媒体人。至少,在以“书”为媒介的使用上,他是游刃有余的,也是成功的。

第四,情感:他不只是一个造词者。

在散文《青春》的序言中,韩寒对这本书的书名有自己的解释:“这本书的书名太大了,但不合适”。但是,你看完之后,似乎只有一个词可以涵盖作者所有的章节、表情和情绪。

情感对写作很重要。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对于我们的四六级考试来说,“情感”的表达有点类似于“语感”。这个类比似乎不太恰当,但我从这两件事上有大致相同的理解。

有时候,当你有一个必须要表达的观点时,情感是最好的向导。当你的情绪喷涌而出时,似乎句子段落的安排和用词的选择都不是什么难事,灵感伴随着自然的表达。你脑海中那些精致的词语经常闪现,精彩的表达似乎让它变得很自然。这种不留痕迹的妙语,挠头苦思也找不到。同样,我们在四六级考试中回答客观选择题时,也常常依靠语感而不是理性判断。很多同学说:“我就是看了,觉得这个字最好填。答案纯看。”这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感觉。人在阅读时自然会读到最自然、最恰当的词语。

其实说到底,四六级是一种语言的测试,而汉语写作是一种语言的表达,两者都是目的不同的语言。既然我们都是语言,那就要靠情感和感觉来表达。这样就不难理解我在这两件事上对“跟着感觉走”的偏执了。

韩寒青春时期洒脱、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对情感的自然表达。一个人的文字功底再深厚,如果没有情感,那么写作对他来说就是纯技术活;即使“创新”也只是写作技巧的升级,但绝不可能成为激起人们情感的佳作。

作者选择“青春”,正是因为“青春”是他走过的路,也是很多80后走过的路。他对自己的青春和身边朋友走过的路有太多的感触,也有不吐不快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这也是触发一个作者开始写作的最大动力。这种情绪可能是“悲伤”;或许是“义愤”;或者说“无奈”,但最重要的是这些情绪和我们是一样的,他的表达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整体的表达欲望之上的。

所以,他的话才这么有影响力。

后记:青春的感觉

在很多80后同志的青春逝去的时候,韩寒关于青春的文字并没有逝去,它成了一篇关于自己和同龄人的随笔。当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对自己逝去的青春有什么感受?

也许80后的父母会经常说:“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有吃有喝。当时,我们……”不知道别人会有什么反应。这个时候我会对父母说:但是我们更迷茫,更痛苦。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年龄不大好。初中赶上了中考,高中赶上了扩招,大学赶上了找工作买房买车的竞争高峰,连孩子上幼儿园都要排队...怎样才能赶上一切?现在是做父母的好时机吗?也许每个80后都有自己的抱怨。

这就是一代一代的变化,时间永远不会重复。每一代人都有痛苦。我们的青春是在80年代度过的。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父母的青春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时代特有的红色吧。

我们体会不到父辈的青春,就像父辈感受不到我们的青春之路。但至少,就像韩寒写的,“这不是结束。你永远不会孤单。”你的青春路,我也走过,我们一起走过。虽然我们父母的青春和我们不一样,但他们也有年轻的犹豫和冲动的幼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永远不会独自面对这样的世界,也永远不会独自经历这样的旅程。正因如此,作者的寓意更多的是一个年轻人走向成熟的人生旅程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磨砺的解脱,一种宽广的胸怀。

青春就像多彩的夏日时光。所有的浓墨重彩都过去之后,留下的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验,迎接我们的是秋的暖融融的成熟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