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写奇怪的小说?像连载之类的
第二是我的主观原因,“雅爱搜神,谈鬼喜”。好奇是人的天性,蒲松龄的“好奇”心理更甚于他人。他自十九岁考取乡试后,日子一直不好过,但好奇心越来越重。在《吴论班玛》[6]中,他说:“闲暇之余,最喜欢游侠传奇,燃灯五夜,总带斗酒读书。”“生活不可能豁达,我不在乎货殖,也就是说,我不想当游侠。怎么能不说泰安和龙泉呢?你认识我吗?”《庄列略文选》导言[⑦]中说“千古奇事,终在庄列子”。.....苏遇爱他的书”,这显示了他对浪漫和奇幻文化的热爱。邹涛《三借陆笔谈》曾云相传先生住在村里,没有配偶,性情特别古怪。作为村里的童子军,他一贫如洗,自给自足,不求他人帮助。写这本书的时候,每天早上,我拿一大块磁性罂粟来存放苦茶,一袋清淡的烟草,放在人行道旁边,衬着陈露,坐在桌子上,香烟和茶放在我身边。见到路人,一定要坚持言语,探奇说异,而且人所共知,渴了就喝茶,或者敬烟,会让你畅所欲言。听到什么就粉饰一下。如果是20多年的寒暑,这本书就要上报了。”这个信息真假难辨,但可以看出史蒲松龄已经到了“壮士断腕”的地步。在《自述》中,我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好。有研究者认为《聊斋志异》是作者为了避免文字狱而采用的一种谈论事物的方式,但更本质的原因应该是他好奇的天性。
第三,作者的经历增加了他对《聊斋志异》的需求。《聊斋志异》不是因为蒲松龄想创作,而是因为蒲松龄不得不创作。贫穷的生活,坎坷的命运,矛盾重重的理想,使得蒲松龄需要借助《聊斋志异》来发泄,才产生了这部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杰作。如果说蒲松龄年轻时喜欢奇奇怪怪的故事,那只是因为他的天性和兴趣。人到中年孤独愤懑的蒲松龄,正在鬼狐的故事中寻找人生的答案和精神支柱。《史记》云,“集汝腋下为秋,续幽冥录;一支徒然的笔,只是一本孤独愤怒的书。”“畏霜寒鸟,抱树无温;挂月秋虫,倚栏自热。如果你认识我,就在绿林和黑塞之间!”他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自由天空。他对底层人民的贫困和艰难以及政府的勒索无能为力。他无处诉说一次次科研失败的痛苦;面对周围人的嘲笑和轻视,甚至朋友的责备,他无言以对;甚至他自己的内心有时也会自责,自嘲。没有什么能证明他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什么能证明沉迷于这个世界的正确性。但他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不能放弃,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明白。尤其是中年以后,随着科举的希望一点点破灭,他更理解屈原、李贺、苏轼的心情。在陌生的世界里,不仅有荒诞的事情,还有一些事情,是与无法连接天地的痛苦感受和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他可以用幻想和欢笑写出悲伤。他们就像无助的幽灵,漂浮着,尖叫着,发泄着,寻求着。随着对《聊斋志异》手稿的竞相借阅和临摹,以及对它的浓厚兴趣,激发了蒲松龄的创作信心和欲望。王士禛写过《聊斋志异》这首诗,“听其言,豆棚雨如丝。我应该是说腻了人话,爱听秋坟里鬼唱歌。”[8]苏轼贬谪黄州时的“闲言碎语”和李贺在的“秋来鬼唱诗,恨血千年”的语言,对蒲松龄作为文人的自觉失意,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回应。蒲松龄也为这样一位文学大师和高级官员的理解而激动,写了一首诗,“我的眼睛突然流泪了...我恨这辈子没有知己,光有名气还不够!”(《偶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