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别是什么?
描述一个人的方式之一。
在叙事性和抒情性文章中,叙述者是作为作品中的人物出现的,自称的“我”是第一人称。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我”必须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发生各种关系,对人物和事件起到解释和见证的作用。这种叙述往往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但笔触只能局限于“我”所经历或听到的。
第一人称是直接的表达方式。无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都像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是他的亲眼所见所闻。它的优点是能让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站在作者的角度,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更方便。比如《我的老师》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自然流露出了作者对蔡先生的“善良”和“公平”的敬佩。故乡是一部小说,其中荀哥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和所见所闻,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旧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望。因为第一人称的使用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发泄、揭示)自己的感受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写的内容不能超出“我”的范围,不方便宽泛地反映现实生活。
第二人称
在言语活动中,它指的是与说话者相对的听话者。
如“你”,在叙事文学中很少使用第二人称。
古汉语中“儿”也是第二人称,意为“你”。或者“你”也可以是“你”。
对作品的理解
有人认为文学作品中不存在第二人称形式。即使是在第二人称中,也需要有“我”的第一人称叙事形式才能用“你”来描述,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第一人称。有人认为是第一第二人称两者兼而有之。
当然,还有另一种理解。第二种人称之为以一个配角为主角,以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为配角。这是用第二人称的思维模式和态度来判断主角,实际上是有意讲述隐藏的主角的故事。
第三人称
在言语活动中,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方,就是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第三人称是叙事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叙事方式。
第三人称写作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更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活动范围很广,作者可以选择最典型的例子展开情节,不受第一人称写作的限制。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用第三人称来写,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来说明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例子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战在松骨之巅”——对敌人的仇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子》——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高尚苦涩的乐观主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的例子,集体,个人,战场上的战斗场景,日常生活。正是因为有了第三人称的写作,作者才能如此全面地表达主题。但第三人称也有其局限性,比第一人称更让读者感到亲切。有些作者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在文章中扮演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角色,通过人物的嘴来讲述他们的个人经历或心理活动。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防空洞里士兵之间的对话,真实的展现了士兵的内心世界,让人感觉很亲密。
当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的叙述方式——通常用第三人称来描述,但涉及到关键的内心描写时,就用第一人称来描述。
此外,第二人称叙事的作品相对较少,因为它比第一人称叙事窄,例如:
“我走了一会儿,来到见面地点,他已经在了。”
“你不会做这种鲁莽的事。于是你果断激活了绑在腰带上的毒瓶。”
这种表达方式更适合散文。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