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武卒那么厉害,是如何成为历史尘埃的?

吴起是战国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未尝一败迹的将军。由于魏文侯的大力支持,吴起在魏国可以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也训练出了战国最精锐的部队,魏武卒。

"武卒"的选拔条件相当苛刻,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头戴盔甲,身着保护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背着强弩和50支弩矢,携带三天军粮,在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有资格成为武卒。

就是这支精锐部队以五万人大败秦军五十万,而且把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打得不敢东望十五年!可以说魏国有这样一支部队,就是其强盛的根源,对于吴起来说,魏武卒强大战斗力成就了吴起战神的威名,吴起的出色领导也成就了魏武卒战无不胜的威名。

然而没有了吴起的魏武卒,就像丢失了灵魂,被素有南蛮称谓的楚国人所击败,这是为什么?

对于魏武卒来说,"成也吴起,败也吴起"。对于魏武卒的衰落,直接原因就是吴起的离开。魏武侯即位后,吴起受到排挤,从而离开魏国去楚国。

吴起的政治军事身份在魏武卒身上的融合

任何事物都不能割裂开来看待,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在吴起身上更是如此。大部分人都认为吴起是一个统兵御将的好手,但也不能忘记他的政治家的身份带给魏武卒的政治意义。吴起在魏国变法的这几年,即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得罪了不少权贵,更重要的是吴起把魏武卒训练成了一支常备军,在战国初期,各国还没有常备军这个概念,要有没有设立,要么就很少,他们打仗都是临时征召士兵,于是这就照成了士兵们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吴起训练的这支魏武卒首次引用了常备军这个概念,而且在挑选士兵的门槛上设立了非常严格的标准,能够入选的都是精兵中的精兵,再加上吴起又用着高福利待遇来诱惑魏武卒,使他们非常听话,非常愿意卖命,毕竟一人参军获得军工,全家受益。有了优秀的兵源,再加上吴起之前又用着政治身份为魏国变法,所以魏国现在国富民强,为打造一支"铁军"提供了经济支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可以说魏武卒的前期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甚至可以说是依赖于吴起。

吴起爱兵如子,与士卒同吃同住,得到士兵的极大爱戴。同时还对武卒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还开创性的提出了,"以老兵带新兵"的作战方法,"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有整个国家的支持,有英勇善战的统帅,有近乎严苛的训练,有荣辱一体的赏罚制度。魏武卒就像一柄被反复打磨的绝世好剑,一旦出鞘必令天下诸侯为之胆寒!

另外,严格的纪律、灵活的作战方式和一个愿意与士兵同甘***苦的将领,这些组合在一起于是成就了魏武卒当年冠绝天下的战斗力。

吴起的离去使魏武卒失去了灵魂

支持吴起变法的魏文侯死了,新继任的魏武侯对于吴起很是忌惮,吴起也明白这点于是向南逃到了楚国。当他逃到了楚国后,立即展开了他的变法,用同样的方法训练出了一直精锐的楚军,并带领他们南征百越,北击中原联军。当时吴起面对魏、齐、卫联军中大部分的都是他训练的士兵,作为曾经的统帅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士兵的弱点是那里,于是在吴起出色的指挥下,楚军穿越梁门,驻军林中,多次打败魏军,首次实现了楚国人饮马黄河的夙愿。

而离开了吴起的魏武卒虽然一直是魏国的底牌,但是缺少了相吴起这样优秀的将领充当灵魂人物,再加上部分魏武卒开始留恋自己的战功,变得贪生怕死,所以魏武卒的实力开始渐渐的走下坡路。